本论文发表网专注于论文发表、期刊投稿和创作修改指导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客服热线:13667964575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我国区域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及其类型

【摘要】对货币政策予以关注就是对一国经济的整体运行情况进行关注,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但是,如果一个国家内部各区域间的经济金融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货币政策进行统一,那么在进行传导的时候,非常容易出现区域差异化的情况,也就是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对于我国而言,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所以,统一的货币政策在我国很难行得通。基于这一客观实际,本论文对我国区域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及其类型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旨在缩小区域效应,并对结构调整的区域货币政策予以加强,从而促进我国货币政策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区域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结构调整
0.引言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货币政策进行传导的时候,不仅具有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性,而且还具有大国经济的特殊性。其中,在发展大国经济的时候,普遍存在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但是中央银行对经济进行调整时采取的却是统一的货币政策,这样各区域的经济变量对政策的变化进行响应时,表现出来的水平自然会产生出不同的差异,而且差异性比较大。因此,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有利于提升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进一步协调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简言之在我国施行区域货币政策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施行区域货币政策,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才能得到有效改善,从而促进我国货币政策的健康、稳定发展。
1.货币区域政策概述
受历史原因、区域优势以及发展战略等因素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性。因为这种异质的空间特性,我国一味地采用统一的货币政策,一定会出现差异化的区域效应,而且在不同的地区,其产生出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不管是已经拥有十分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的发达国家还是处于转型经济体的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全都被证明会产生具有差别化的区域效应,决定区域效应的因素就是不同区域的不同经济部门固有的异质性。我国在不断推行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各区域的金融结构差异较为明显,金融一体化的货币政策与区域金融差异产生了比较大的矛盾[1]。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家还一味地采用统一的货币政策,那么势必会在不同的区域产生不同的传导效果,最终对货币政策进行总量调控时,就会碰到结构性的问题。对各地区同质性进行假定,是我国货币政策理论以及宏观调控模式的基础,在这基础中,并没有对各区域间的异质性问题予以考虑。长此以往,极不利于我国货币政策健康、稳定的发展[2]。因此,在我国施行区域货币政策是有一定必要性的。
2.我国区域货币政策的必要性
2.1施行区域性货币政策是适应不同地区经济金融特点的需求
现阶段,我国西部地区同其他地区相比较而言,差异比较大,尤其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区域的经济结构上。如重工业与国有经济的比重比较大,较为集中的大型军工企业,混合企业与民营企业等发展较为缓慢,过于单一的金融产品以及发展较为滞后的金融市场等。从这些影响因素不难看出,在发展金融与经济的过程中,西部地区同其他地区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3]。所以,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一定会进一步拉大各区域间的差距。针对这一客观实际,国家应该将各区域金融与经济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作为依据,展开反向调节,并实施有所倾斜的货币政策。
2.2极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客观要求我国实施区域性货币政策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小国相比较而言,虽然幅员辽阔而且拥有多样的资源,但是人口众多,且结构较为复杂,各区域所达到的市场发育程度均不同,所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内部经济产生不了良好的同质性,表现出来的区域间不平衡的发展格局也非常明显。在这一问题上,我国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更为明显[4]。在旧中国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已经表现出了较为严重的差异化状态,为了进一步改善各区域不平衡发展的状况,新中国成立之后,实行了反区域化的经济政策,在大一统的计划体制下,将基本趋同、自成体系以及各自独立的省区经济系统建立起来了。虽然如此,各区域仍旧跨越了省界的分割,并形成了难以抹杀的区域共性。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货币政策可以起到有效的调节与拉动作用,但是这一货币政策建立的基础一定是要能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及运作环境相适应,不然,不仅不能将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而且还会起到减弱或者抵消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各级人民银行,可以与大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相结合起来,将统一的货币政策作为指导,对形成的区域货币政策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修正,从而大大地增强货币政策的针对性,使得区域经济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5]。
2.3区域内相近或者相同的经济发展特征以及大区分行的设立与运作,为实时区域货币政策提供了条件
现阶段,我国银行实行的组织体系为总行——大区分行——中心支行——支行,使原有的按照行政区域设置的分支机构,将省分行为耳机组织的央行组织体系得以打破[6]。原来的省分行被新成立起来的九大区行所取代,使区域性的货币政策得到了有效的贯彻与执行,同时,也有助于对辖区内与原省分行内的科研力量进行集中,并将其与区域经济的金融特点相结合起来。这样,人们便可以更好地对区域货币政策的制定方法、运作以及具体内容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并对实施区域货币政策的步骤、方法与经验进行探索,为真正地实施货币政策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区域内相近或者相同的经济发展特点十分有利于区域货币政策的实施。比如。宁夏、甘肃、青海、陕西等西北地区,具有地广人稀的特点,而且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不具有较高的现代化水平技术而且其金融市场也发展地较为缓慢[7]。不过,在这些地区,在基础设施发展、能源以及生态环境方面,蕴含着非常巨大的改造潜力,并且在这些地区对畜牧产品与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的余力比较大。这些地区在金融业与工农业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为实施相近的区域货币政策提供出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3.国外实践区域货币政策的情况
为了达到尽可能地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异的目的,通常情况下,政府都会制定并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政策,使得各区域间的经济能够协调发展。这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对宏观进行调控时表现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各国为了对区域经法不平衡状况进行有效解决的一个通行措施[8]。在这方面,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区域货币政策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
比如美国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直都存在着不平衡的区域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中北部与东北部的经济发达,而西部与南部的经济增长较为缓慢,二者差距比较大[9]。为了缓解与协调二者的不平衡,联邦政府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制定出来并加以执行。首先,根据各区域间的差异,将不同的金融管理政策制定出来;然后,为了对地方建设资金的需求予以满足,将单一制的地方性的商业银行组织形式建立起来了;最后,为了对落后区域的金融予以足够的支持,还将政策性金融机构设立起来了。
4.我国区域货币政策的类型
现代国家对经济运行开始执行干预时,货币政策就成为了政府对宏观进行调控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且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始终都是人们非常热衷研究的一大话题。其中,关于货币政策所产生出来的效应是否具有对称性的研究占据了非常突出的地位。货币政策的不对称效应不仅表现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所产生出来的效果不同,而且也体现为在不同地区货币政策的影响力度、持续时间以及时滞等方面的差异。货币政策通常分为两大类型,分别是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通常情况下,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达到对经济进行扩张的目的;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达到对经济进行紧缩的目的。所采用的手段主要表现的七个方面:控制欲调节对政府的贷款、控制货币的发行量、改变存款准备金率、选择性信用管制、推行公开市场业务、直接信用管制、调整再贴现率。
在主流经济家中,普遍流传这样一种说法:货币政策就如同一条绳子,扩张时,在治理经济衰退时会表现得非常无能为力,而在紧缩时,则能够对经济过热的现象进行有效地抑制。具体表现如下。
4.1扩张性货币政策
在货币政策中,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其一种。扩张性货币政策主要是对货币供应增长的速度进行提升,从而对货币的总需求予以适当的刺激。在这种类型的货币政策下,要想取得信贷是比较容易的,但是银行利息率会有所降低。所以,如果经济的生产能力与总需求相比而言比较低时,也就是说,如果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最合适的就是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
比如,在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时(出现大量闲置的生产要素、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市场明显疲软、过于严重的产品积压、国民经济处在一个低速增长的时期等),央行如果运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货币的供给量以及贷款的规模予以增加,自然利率就会随之而降低,从而大大地增加了投资,使得经济得到了迅速地增长。扩张性货币政策主要表现为利率的降低、信贷规模的扩大、降低再贴现率与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在公开的市场上对有价证券进行回购等。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居民与企业获得消费资金与生产资金的途径更为便利,使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规模得以扩大,从而大大地增加社会总需求,刺激了经济的增长。在区域经济中,对于一些较为落后,经济处于萧条时期的地区可以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使该区域的经济能够通过货币政策所带来的刺激作用,得以迅速的增长。
4.2紧缩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是货币政策运用中的一种,其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为了达到其既定的经济目标(对物价进行稳定,促进经济的增长,达到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的目的)运行各种工具对利率与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从而对宏观经济的措施与方针的总和产生适当的影响。简言之,就是中央银行、政府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以及运用的能够对金融变量产生影响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改变规则等。其具体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
首先,紧缩性货币政策并没有对商业银行整体比较宽松的资金面环境造成影响。虽然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提升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性政策对资金进行回流,但是,基础货币的增加额仍旧小于外汇占款的增加额,使得银行体系仍拥有比较充裕的差额准备金率。其次,央票在银行贷款增在方面存在挤出效应。虽然拥有比较宽松的资金面,银行有比较强烈的放贷冲动,但是,增长之后的贷款一直比存款的增长更低,在不断扩大的银行体系存贷款差的影响下,存贷比仍旧不断地下降。最后,紧缩性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银行的资金运用压力。
因此,实行区域货币政策时,一定要理清货币政策的两大类型,根据实际情况,实施适宜的货币政策。
5.结语
  综上所述,因为个区域的货币政策拥有不同的传导渠道,从而引发了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具体说来,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可以分为信贷渠道与货币渠道,各区域的产业结构、金融结构、经济开放度、企业结构以及区域政府的干预度等因素都会因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不同而对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行区域货币政策是完全有必要的。且在货币政策中,无论是扩张性货币政策还是紧缩性货币政策,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需求反映出来,从而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等。
【参考文献】
[1]阮莉莉,高云峰,罗艳.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异研究——基于中国东部和西部的比较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06(09):122-124.
[2]张晶.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结构 VAR 模型下的实证分析[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1,21(04):70-79.
[3]任卿,朱鸿粟,封思贤.货币政策影响通胀的非对称性效应研究——基于预期通胀率不同水平的分析[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2,01(04):105-109.
[4]晓芳,杨克贲.股价波动、财富效应与货币政策应对——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02):135-138.
[5]王华,张丹.欧洲债务危机背景下我国货币供应政策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4,01(01):203-209.
[6]宋旺.钟正生.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及原因——基于最优区货币理的分析[J].经济研究,2012,02(23):146-158.
[7]沈坤荣,张璄.中国农村公共支出及其绩效分析:基于农民收入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10,01(01):130-140.
[8]陆玲玲.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实证研究——从消费和投资的角度[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09(13):152-155.
[9]戴金平,金永军,陈柳钦.货币政策的产业效应分析——基于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证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03(04):136-141.

上一篇:刍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下一篇:不良债权资产权利的认定与价值判断

1对1专属服务

长按微信号yywh66666666  拷贝微信中粘贴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