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发表网专注于论文发表、期刊投稿和创作修改指导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客服热线:13667964575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其他论文

论郴州骡马古道的历史沿革与文化价值

摘要:本论文研究表明,郴州骡马古道是古时连接湘南粤北的交通枢纽,使得郴州自古以来成为连接中原到岭南的咽喉,独具南岭地域文化特色。梳理郴州骡马古道的历史形成过程以及深入挖掘文化价值,能够更好地了解古迹、尊重古迹、保护古迹,体会骡马古道的精神实质,以便采取更合理措施保护古道。
关键词:骡马古道;历史;文化 
前言
湘粤古道是湖南省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善的古道[[[]编者著.湘粤古道[J].文史博览(理论),2015(11):90.]]。湘粤古道,北起湖南省郴州市裕后街,南至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坪石镇水牛湾。本文所述郴州骡马古道特指湘粤古道(郴州段),北起郴州市裕后街,南至宜章县南关街三星桥,自古为楚粤孔道,绵延九十多里,又称“九十里大道”[[[]李镇江.湘粤古道沿线传统聚落空间分析与演变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9:1.]]。古道并不难见,难得的是这段古道上经过骡马长年累月地踩踏,青石路上保存了大量的骡马蹄印记,又称“骡马古道”。通过实地考察郴州骡马古道,结合现有研究资料,挖掘历史文化价值,旨在增强文化自信,并且以此为契机发展古道文化旅游,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思路。
一、郴州骡马古道的历史沿革
郴州骡马古道年代久远,内涵丰富,早在秦代就已经发挥作用,到汉代正式形成,经过隋唐时期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成为沟通南北的主动脉,延续到清代依旧兴盛,直到民国时期才逐渐衰落。
(一)郴州骡马古道的兴起
骡马古道的至今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秦嬴政(公元前214年)为统一岭南沿海,发五十万大军远征百越,在此处修灵渠、开古道。至此由京城通往岭南的官道、商道在岭南地区蔓延开来。根据《郴州地方志》记载:“秦始皇进兵取岭南地,戍守五岭,并筑郴县西南境道路90里。”[[[]郴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郴州地区志(上册)[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1.]]秦始皇派遣十五万大军分队从湖南进入广东,铁骑驰骋,马蹄肆意踩踏,将原本道路不通的两省硬是开辟出一条通道,成为骡马古道雏形。
汉光武帝建武年间,经过卫飒大力改造骡马古道定型。当时桂林郡百姓住在深山中,如果要出郡,需行千里路。官吏出门便派百姓服役开船,便叫作“传役”,桂阳郡太守卫飒为减轻百姓劳役,号令百姓开凿郴县到含洭(今广东清远)、浈阳(今广东英德)、曲江(今广东韶关)的山路,一共五百里左右,并改造了郴州到宜章的九十里古道。《郴州市志》对此举有记录:“公元39年,卫飒任桂阳郡太守,征集百姓凿山开道五百余里,直达岭南。”[[[]郴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郴州市志[M].黄山:黄山书社出版社,1994:386.]]“凿”指开山凿道,也指道路的原料来自凿山上的石头。骡马古道自秦时建立用来行军,凿石是当时修建更长久的道路的主要方式。卫飒还在道路边沿修筑亭馆、驿站给官差行人休息,修邮驿以便于传递家书与国事。《后汉书·循吏列传》记载:“飒乃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宋)范晔选,李虎等译.后汉书(下册)[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6952.]]《万历郴州志》评价“(卫)飒凿山通道,垂利世世”,骡马古道经过改造正式形成。
(二)郴州骡马古道的兴盛
郴州骡马古道,虽然地势险要,但与其他陆路、水路相比距离最短,能够节省几十公里的行程,即使要翻山越岭,该古道成为沟通南北交通的主动脉。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隋炀帝在古道边置县,后改为宜章县,人们陆续建设民居、商铺、旅店等等,形成了一片繁华美好的景象。宋元以后,成为沟通南北交通的交通枢纽。骡马古道不仅是商运输货物的交通要道,还是行军时不可或缺的必经之地。《古代至建国前郴州大事记》记录:“宋淳熙六年(1179年),陈峒、邝深领导了宜章太平乡数千农民起义。……官军屡战屡败,湖南、广东为之大震”[3]22。朝廷派遣王佐、周自强率领军队途径骡马古道,形成前后夹击之势,成功镇压起义。
明嘉靖之前,主要对外贸易港口设置在泉州、宁波等沿海城市。之后朝廷为躲避倭寇入侵,只留下广州港作为唯一对外贸易的港口,促使湘粤古道承担更多贸易运输的任务,一时间行旅客商,纷至沓来,郴州甚至设有广州十三洋行办事处,这种繁荣景象持续明清两朝。
清道光年(1814年),鸦片战争爆发后,粤盐、广货及舶来品沿驰道而上,在裕后街由水运转陆运,湘南农副土特产在也此地集合。《郴州地方志》上记载清代道光年间繁荣景象:“道光二十年(1840年),郴州成为湖南广东货物集散地,以湘莲、食盐为大宗,商贾云集。郴宜驰道上日有4000-5000肩运夫及2000匹骡马通行,驿铺达141处。”[[[]黄文耀,杨德昭主编.郴州地区农业志[M].郴州:郴州美术印刷厂,1995:21.]]骡马古道上,挑夫、马匹络绎不绝。一担担货物,一袋袋商品不断被挑起卸下,人们在热火朝天的气氛中进行贸易往来,用劳力换取银钱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三)郴州骡马古道的衰败
郴州是林邑之城,树木杂草从生,骡马古道的原型实际是军队南征岭南时,从密林中硬生生地踩出来的,后来为了行军打仗、运输粮草更加方便,才修建了道路。但随着海运不断发展,陆路出行受到制约,郴州骡马古道也逐渐衰落。
清光绪三十三年刊行《郴州直隶州乡土志》载骡马古道的作用:“郴地南通交广,北达湖湘,为往来经商拨运之所。”[[[]唐增烈.湖南地方志中的太平军史料[Z].长沙:岳麓书社,2010:716.]]道光、咸丰年间南货运北,北货往南,都经古道。商贸往来络绎不绝,已经成为“南楚一大冲要”。等到东南地区不断发展,海运重新开通,货物贸易的场所逐步转移。再加上陆运发展变得缓慢,夫骡偷损,富商大贾视郴道为畏途。今非昔比,实力悬殊,周围的客栈已经难以维系,经商繁荣景象已经不复存在。
民国22年(1933年)9月3日,粤汉铁路株洲至韶关段破土动工,民国25年(1936年)9月1日正式通车。行人旅客大多数开始乘坐汽车、火车,挑夫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于是慢慢的,骡马古道上的人、马越来越少,古道渐废,最后变得人烟罕见。两千多年前的骡马古道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使命,虽然它逐渐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但是历史的辉煌都在骡马古道上至今可见的一个个骡马印记下得到印证,它的文化底蕴深厚而悠长。
二、郴州骡马古道的文化价值
骡马古道与不同时代的古道上的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具有深丰富文化底蕴,成为代表湘南地域文化的历史名片。以郴州骡马古道为背景创作出的文学作品极具特色,古道加速中原与岭南文化的交融,古道沿线留存的人文景观彰显郴州地方文化特色。
(一)郴州骡马古道是郴州贬谪文学的载体
贬谪至郴州和贬滴途经郴州的诗文作品很多,与骡马古道有关联的也不少。经五岭入粤或由北至南跨五岭又经水路的贬谪文人走骡马古道入郴州,因为这条古道的知名度、安全性、便捷性远超当时郴州其它道路。赫赫有名的诗人王昌龄、刘禹锡、秦观、李绅都曾经通过古道来到郴州,他们因贬谪在此创作出优秀诗词,为这条古道注入文学魅力。
王昌龄贬滴岭南途中作诗两首,其中“客有住桂阳,亦如巢林鸟。……门前泊舟楫,行次入松篠。”[[[]黄仁生,罗建伦校点.唐宋人寓湘诗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2013:47.]]桂阳,即指郴州,门前泊舟辑可能还是郴江口,陆路与水路的交汇处,骡马古道当时是古代的国道,水路在郴江也是方便快捷的,所以王昌龄贬走的正是骡马古道。王昌龄谪岭南,在返程中从北往南,途经郴州并坐船郴江口,著《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其中写道“石脉尽横亘,潜潭何时流”、“郴土群山高”[8]46。从北至南越五岭至南方最佳路径便是南北沟通的骡马古道。尽管王昌龄只是途经此地,然而行路艰难与乘船舟不易是大多数诗人的共鸣。
刘禹锡也曾在元和十年被贬去做连州刺史,当时柳宗元去柳州,刘禹锡去连州。被贬去连州途中,刘禹锡要经桂岭入粤,桂岭是古时候的五岭之一,现今是在桂阳县的南风坳。刘禹锡在此途中写下了《度桂岭歌》:“桂阳岭,下下复高高。人稀乌兽骇,地远草木豪。寄言千金子,知余歌者劳。”[[[](唐)刘禹锡.刘禹锡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246.]]感叹贬谪途中的草木荒凉,人烟稀少和内心的悲凉,与同为贬谪的诗人有异曲同工之情,同时也是郴州多山多林的自然环境所致。推测越五岭入粤最有可能仍时骡马古道,且经桂阳,与路线相合。
秦观四十八岁时遭遇贬谪,由处州南下经古道进入郴州。他在郴州创作《踏莎行·郴州旅舍》,词末尾写下“郴江幸自绕山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任汴,武陟仁编集.宋词全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5:1451.]]他将自然之景与身世之感相结合,既是对自然地理的概括,更是对自己无辜遭贬,远离故乡命运的抒发,把落寞孤独贬之感倾注诗歌,成为千古绝唱。咸淳二年前后,有人将“宋四家”之一米芾书写的秦观《踏莎行》以及苏轼作的跋,刻到石碑上,成为“三绝碑”,如今保存在郴州苏仙岭上,成为宝贵文物。到郴州的第二年除夕,在节日热闹气氛中,秦观更显孤寂,写了《阮郎归》以寄托痛楚之感。这两首词也奠定了这位“古之伤心人”在宋代词坛上的重要地位。
李绅被贬端州时经过郴州越南岭写下了《逾岭峤止荒陬抵高要》这首七言古诗,其中“岭上泉分南北流,行人照水愁肠骨。阴森石路盘萦纡,雨寒日暖常斯须。”[[[]黄勇主编.唐诗宋词全集第4册[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1542.]]这首诗虽没说明所行道路,但形容古道的特点很贴切,泉分南北流,是山势所致,石路盘索纡,一是因为山多,二是因为森林繁茂,给诗人们带来了荒凉的感受。除贬滴之外,还有相似的送友人贬谪和上任的诗文,如“大历十才子”之一耿韦《送友贬岭南》“梦成湘浦夜,泪尽桂阳春。”[8]200虽然耿韦没有亲自走骡马古道,但他显然知道朋友要经桂林至岭南,需经过骡马古道。还有一种是赴任的诗人,例如韩愈于永贞元年(805年),从郴州坐船北上,写下了《湘中酬张十一功曹》的七言绝句,写了“今日岭猿兼越鸟,可怜同听不知愁”[[[]马茂元选注.唐诗选(下册)[M].北京:人们文学出版社,2017:531.]],表达了诗人赴任的思归之情。
(二)郴州骡马古道是沟通南北文化的桥梁
随着湘粤古道的开通,中国南北文化得以汇集、交融、沟通,驿站和驿道也成为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根据《临武县志》记载,骡马古道是旧时进献龙眼、荔枝、生鲜的一条古道:“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昼夜传达,奔腾阻险”[[[]蒋响元编著.湖南古代交通遗存[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29.]]这一文献记载了骡马古道临武线的用途和当时的情况,曾经是进贡必经之路,路边有很多驿站,驿马不舍昼夜地运输,且凶猛野兽很多,而人们还一直没有停下来。最终唐羌上书,终于因为劳民伤财停止进贡荔枝,这从反映了骡马古道的运输用途。
关于驿站的记载,寇准的《经郴州永兴驿》里便记载了骡马古道永兴部分的一个驿站,“今朝孤馆语同名。”骡马古道在古代的驿站是很多的,作为古代的一条“国道”,承载着进贡、官事、邮驿和其它运输种种行为,由骡、马留下了清晰而深厚的脚印,至今仍可以找寻到过去骡马在石板上践踏留下的蹄印。
八面山古驿道属于郴州骡马古道的一条支线。乾隆二年郴州知州胡星《重修八面山路记》中记载八面山:“层峦叠嶂,密谷深林。藓苔积秽而离滑,藤蔓蔓延而盘踞。上蹑近天,云雾块然;下临于地,冥迷惊心……移置邮递,以增烟火;建造客房,以便憩息。”[13]319这里的八面山的古驿道,也是骡马古道的一支。毛泽东有一首著名的词《十六字令三首》其中第一首是:“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毛泽东.毛泽东诗词[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5:66.]]毛泽东自注:“离天三尺三”的出处来自湖南民谣。更准确地考证应该是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八面山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宋玉萍主编.日诵经典[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33.]]形容此处地势高,与天空接近。1928年秋,毛泽东在八面山的一座村庄里做群众工作,听到老百姓传唱这首民谣,并将“离天三尺三”引用词作当中。
(三)郴州骡马古道是孕育地域文化的摇篮
郴州骡马已经完成作为商业贸易交通的使命,现在已经作为旅游资源得以利用和开发,古道沿途现存路面、古桥、石刻、溶洞、古井、牌坊、凉亭等文化遗存,蕴含极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内涵。
郴州地势崎岖,山岭众多,运输盐、铁、煤等各类货物,百姓多使用骡马去挑,一直沿续到上世纪。故而“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张起,张天健.唐诗解密[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8:51.]]这一口头歌谣广为流传。北方的货船运输走水路,到郴州武夷山脉的隔断,不能继续南下,只能改用骡马走陆路。被买到郴州的骡马日夜运输货物,劳累而死。人来当挑马,最后人也劳累到瑟瑟发抖,俗称“打摆子”。人们通过通俗的语言说明了古道运输的艰难以及民生的劳苦。
在郴州骡马古道上有一座标志性建筑万岁桥,又名万寿桥。据《湖南交通志》所载,此桥始建于秦始皇时期。九十里大道歌谣在郴州传唱度高:“十里路上到瑶坡,二十平地起风波,三十折岭高万丈,四十两路叉平和,五十良田屋还饷,六十万岁桥上过,七十韩公走马岭,八十亭子对庙角,九十南关抬头看,望见郴州一大窝。”[13]74歌谣囊括了郴州骡马古道的九十里重要地标,为后人提供了线路图。此外,骡马古道的起点裕后街上还有一座清代修建的化龙桥,桥长13.8米,宽3.99米,高1米,青石条堆砌而成。相传乾隆皇帝向郴州女子青莲表达爱慕之心,可惜当时青莲已为人妻,为了纪念这段失恋经历,失恋三十三天后命人修建此桥。
在骡马古道的起止处裕后街,还保存着一口古道边的井——犀牛井,古代又名愈泉。《万历郴州志》有两首诗的记载,“有泉出城门,尾大如车辐。饮之能愈疾,此语闻郴俗,直疑白药根,浸渍幽岩腹。灵运浪遐方,神功施比屋。”[[[]李沥青,李日贤,熊玉华等编著.南国郴州[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4:125.
]]写出愈泉是相传能治人疾病的泉水,泉水清澈甘美,又因相传一条犀牛蹲在井里,现已改为犀牛井。郴州像这样的井有很多,百姓们赶着骡马运输时,饮水、洗衣、做饭、喂饮骡马大多在路边的水井中,而这种井又分上下游,上游清澈用来饮食,中游来洗涤,下游喂牲畜,是行路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古道文化的一部分,“愈泉”也体现了人们劳累后饮清泉的喜悦,并用传说来对泉水赋以希冀,体现了民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结 语
湖南省具有多条古道,而湘粤古道是其中最古老的一条,郴州段的骡马古道又是其中重要的分支。两千多年前已经为湘粤地区的交通便利发挥作用,经过时代的变迁失去了作为商道、官道的功能,但是由古道所衍生的文化却始终不会消退。郴州骡马古道是跨越浓缩了两千年历史的缩影、时代的年轮、古今文化的年表,是值得不断开发和研究的文化宝库。
[1]编者著.湘粤古道[J].文史博览(理论),2015(11):90.
[2]李镇江.湘粤古道沿线传统聚落空间分析与演变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9:1.
[3]郴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郴州地区志(上册)[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1.
[4]郴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郴州市志[M].黄山:黄山书社出版社,1994:386.
[5](宋)范晔选,李虎等译.后汉书(下册)[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6952.
[6]黄文耀,杨德昭主编.郴州地区农业志[M].郴州:郴州美术印刷厂,1995:21.
[7]唐增烈.湖南地方志中的太平军史料[Z].长沙:岳麓书社,2010:716.
[8]黄仁生,罗建伦校点.唐宋人寓湘诗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2013:47.
[9](唐)刘禹锡.刘禹锡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246.
[10]任汴,武陟仁编集.宋词全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5:1451.
[11]黄勇主编.唐诗宋词全集第4册[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1542.
[12]马茂元选注.唐诗选(下册)[M].北京:人们文学出版社,2017:531.
[13]蒋响元编著.湖南古代交通遗存[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29.
[14]毛泽东.毛泽东诗词[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5:66.
[15]宋玉萍主编.日诵经典[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33.
[16]张起,张天健.唐诗解密[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8:51.
[17]李沥青,李日贤,熊玉华等编著.南国郴州[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4:125.

上一篇:基于“三位一体”下新增耕地补偿研究下一篇:返回列表

1对1专属服务

长按微信号yywh66666666  拷贝微信中粘贴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