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发表网专注于论文发表、期刊投稿和创作修改指导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客服热线:13667964575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思政论文

课程思政视域下某市中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摘要]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性,两者的方向目标和根本任务都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两者在知识和方法上的相互渗透与衔接也极为紧密。本文对某市中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启示,要从补齐劳动教育资源短板、统筹规划劳动教育课程、健全劳动教育考核机制、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四个层面进一步推进中学劳动教育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 课程思政;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立德树人,而劳动教育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手段,核心素养培育与立德树人培养的目标同向同步、共同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劳动教育全过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要求,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在深刻反思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相脱节现象的基础上提出的,要求各类各门课程都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道发挥思想价值引领作用,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为深入了解中学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情况,我们在某市开展了关于初级中学劳动教育现状的调研。
一、劳动教育具有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育人的天然优势
中学时期的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性,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同向育人的,二者的方向目标和根本任务都是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两门学科教学知识和行为间的相互渗透与衔接极为紧密,劳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学生们在劳动过程中出力流汗、接受锻炼,体验劳动的艰辛,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尊重劳动的美好品德;劳动中,参与者需要与他人形成或合作或分工的关系,各种关系的处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劳动教育倡导的劳动不分贵贱、乐于奉献、吃苦在前、相互尊重等理念,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心智,起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效果。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的调查范围是某市14所中学进行调研。为保证问卷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在问卷发放前邀请了相关专家进行效度检验,并在某中学抽取部分学生和教师做预调研,根据试测情况以及专家提供的意见对问卷进行调整修改,最大限度保证调查问卷的科学性。根据问卷中反映出来的中学劳动教育问题拟定访谈提纲,访谈调查的对象包括初中各年级学生、劳动课教师、各科科任老师、班主任、分管副校长等,访谈主题涉及劳动教育资源、劳动教育内容、劳动教育考核评价等维度。根据问卷中反映的信息,总结出了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学劳动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资源短缺
1.劳动教育课时有待规范和增加
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先决条件。在调查中,某市中学劳动课程的设置率较高,绝大多数中学开设了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劳动教育以多种形式被纳入了某市中学课程体系,包括劳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与技术课程等,少数没有开设专门劳动教育课程学校的学生表示,老师们会在课外活动、班会或者其他实践活动中进行劳动教育。大部分学校不同程度存在占用劳动课的现象,且这一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长有所增加。劳动教育课虽有专门的劳动教育课时,但课时在落实过程中未能得到充分保障,在“应试教育”模式桎梏下,劳动课被占用情况随着中考的临近越来越严重,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2.具有专业基础和功底的教师队伍短缺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力量,配备具有专业基础和功底的教师是发挥劳动课程育人功能的重要前提。各学校对教师进行劳动教育培训的覆盖面窄、次数少,老师们普遍缺少劳动教育培训机会。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元素,这要求老师不仅要具备娴熟的技能本领,还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在调查中,某学校多名老师表示,挖掘本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对他们来说有点难,课程思政对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培训进修机会的缺失使得老师们的思政知识与素养的提升受到了限制。
3.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缺失
劳动教育更多应体现为实践形态的教育,劳动教育基地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场所,在整合劳动资源、拓宽劳动教育内容范围、创新劳动教育形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学校劳动教育地点仍以学校内部的教室和操场为主,在校内外专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的占比较低。以及部分学校由于校园面积有限、经费短缺等原因,校内劳动教育场地建设面临重重困难,这也是困扰学校领导层的问题。
(二)未对劳动教育进行整体筹划和系统设计
对劳动教育进行整体筹划和系统设计,是指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常规工作予以统筹安排,制定具体的劳动管理制度与实施规则,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评价等设定清晰的标准,为劳动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融合提供引导、规范和支持,使各学段的劳动教育环环相扣、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相互补充。除思想品德课外,劳动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尚未建立起深度关联,学校对隐性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还不充分,统筹一体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形成。
(三)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较单一
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劳动虽没有本质差异,但它们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效力是有差别的,那些与社会发展形势和未来趋势连通性更强的劳动内容更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劳动能力。随着科技发展,许多崭新的、复合型劳动形态不断涌现,日益改变着旧的劳动格局。劳动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如果仍然以简单枯燥的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流于形式、走过场,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对新工艺、新技术、新业态的认知和了解,还可能导致学生对劳动的不当认识,弱化劳动教育的应然价值。
(四)尚未形成科学的劳动教育考核和激励机制 
劳动教育评价在一半以上的中学是缺位的,其余学校的劳动教育评价考核机制也不健全,老师在评价过程中的主导性和主观性较强,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在评价方式中的占比相对较低,能够较全面反映学生劳动情况的档案袋(记录袋)评价尚未广泛应用。“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劳动教育考核更应关注劳动过程和学生的劳动体验,重视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和价值观的形成,但在当前的劳动教育考核方式下,思想品德、人格素养等德育元素在学生的劳动课程考核中得不到充分体现。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学劳动教育的推进路径
(一)补齐劳动教育资源短板,构建全方位的劳动教育保障体系
劳动教育能否取得满意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及师资专业水平。为学校劳动教育配备必要数量的教师,在师资结构性短缺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劳动教师多点执教,同时聘请校外能工巧匠、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等担任兼职劳动实践指导教师,补齐劳动教育师资短板;建立面向劳动教育教师的激励机制,提高一线劳动教师的地位和工资待遇,保证各科教师在评优选先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鼓励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劳动教育工作。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劳动教育课程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学校应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机制,将劳动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探索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结合、校内外连通、专业能力扎实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二)统筹规划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各地要因地制宜,对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出台地方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为各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标准和指南;加快当地劳动教育教材编写工作,教材内容既要将本地的传统劳动项目融入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新形态和新方式。学校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根本指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基于学生各年龄段的思想特点和身心特征细化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管理实施方案,使各学段的劳动教育课程相互配套、贯通一致,建立系统科学又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学科特点,在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恰当环节渗透劳动教育内容,鼓励各科教师挖掘本学科教学中的隐形劳动教育资源和思想价值内涵。
(三)健全劳动教育考核机制,构建实质性、激励性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和激励机制,是从源头上增强全社会劳动教育动力的重要举措。就学生层面而言,劳动教育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劳动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效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习得的劳动意义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从劳动参与度、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价值观等维度建立覆盖劳动教育全过程的综合性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学生本人、同学、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探索数据可量化、过程可追踪、经验可复制、成果可推广的劳动教育评价方式方法,并将评价结果纳入个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参考和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将劳动教育、思政教育的实施情况和效果纳入对教师的考评中,要求各科教师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学科特点深入挖掘本学科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和人文元素,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情况的督查,完善通报制度、反馈制度、整改制度、约谈制度、激励制度等监督机制,压实责任,传导压力,奖优罚劣,确保劳动教育课开齐开足开好,不被挤占挪用,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制度环境。
(四)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才能吸引学生,劳动教育成效才会更加显著。课堂上,要丰富劳动教育课程种类,比如,除了手工、家政课程外,还可以开设智能机器人、3D打印、无人机等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创新劳动教育教学方式,可以建立学校与劳模工匠的长期联系机制,邀请劳模工匠讲师亲身讲述、分享心得,将工匠精神、劳模典型、奉献精神融入学生情感世界,以劳模工匠团队为支撑,建立劳模工匠工作室,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强化劳动体验。课堂之外,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学校应发挥主体能动作用,立足于院校周边的实际状况,充分挖掘可利用的资源,拓展劳动教育实践空间,打造分层次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让劳动教育具有更多的当代性和创新性,契合时代发展对劳动内容的新诉求。
参考文献:
[1]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2):50-58.
[2]徐长发.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5-05-06(07).

上一篇:大学生如何“完美”转变进入社会角色下一篇:返回列表

1对1专属服务

长按微信号yywh66666666  拷贝微信中粘贴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