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发表网专注于论文发表、期刊投稿和创作修改指导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客服热线:13667964575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思政论文

新时代社会矛盾变化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

摘要:进入新时代,准确把握社会矛盾的变化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了新的能量。社会矛盾发生变化这一客观现实,需要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紧紧围绕新的社会矛盾,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本哲学论文就新时代社会矛盾变化后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提出建议。
关键词;社会矛盾;和谐社会;构建
新时代,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新判断是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不仅为和谐社会构建开拓了前进的道路,更为解决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指明了解决方向。社会和谐要通过正确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审慎处理各类社会问题、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来实现,在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1.社会矛盾变化的基本脉络
马克思说过“事物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三次转化:第一次是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第二次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现实国情下,将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时期主要矛盾的实质,就是生产不足的问题;第三次是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正确认识社会矛盾是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的前提。面对社会各种矛盾扭结、碰撞、摩擦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局面,需要我们头脑清醒,审时度势,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认清社会矛盾的新问题、新动向、新形式、新特点,牢牢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这三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充分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从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规律,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发展脉络。但必须清楚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还是没有变,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国际地位也没有改变,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个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准确把握矛盾变化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方式化解矛盾、促进发展,让更多人体会到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准确把握变化后的社会矛盾后,就需要我们运用矛盾的观点,寻求解决矛盾的合适方式,从而推动社会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
2.实现美好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
构建和谐社会这一问题的提出由来已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毛泽东在其《关于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了妥善处理社会各方面和各阶层之间矛盾的原则和方法。党的十六大开始逐步提出和完善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谐社会包含六个方面,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社会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2]总之,和谐社会的指向和归宿,都是人,是全体人民物质财富、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共同富裕,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并不是在否定和逃避现实矛盾,而恰恰是在我国社会矛盾发生新的变化后正视矛盾并寻求解决的一种体现。[3]
3.社会矛盾变化后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探析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不是无差别的社会,更不是没有任何矛盾和问题的社会。多样性的东西共存而达到平衡和协调,才能形成和谐。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诸要素实现均衡、稳定和有序,相互依存、协调发展。从词义上讲,“和”就是和睦,和衷共济;“谐”就是相合,要顺和、协调,避免抵触和冲突。当前我国各种关系基本协调,社会发展稳步向好,但总体向好的同时仍存在某些不安定的隐患、不和谐的因素,影响社会协调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要妥善处理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和矛盾。改革开放40多年的成功经验使中国发展面貌焕然一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中国社会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有机遇就有挑战,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社会矛盾仍然层出不穷,日益凸显,“危机”或“阵痛”交替出现,因此,就需要我们在正确把握社会矛盾的前提下,加快和谐社会的构建。
3.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构建和谐社会举旗定向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打铁必须自身硬”,新时代,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坚强保障,要从方面多角度入手,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深入推进正风肃纪和反腐败斗争;健全党和国家法规制度;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积极负责地处理社会矛盾,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予以高度重视,本着对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把矛盾解决在基层、防患于未然,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3.2坚持法治与德治并重,为构建和谐社会砥砺奋进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建设法治国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法律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硬约束。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坚持并完善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不断提高立法的系统性、科学性、公平性和适应性,做到“有法可依”,同时还要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的效率和效果,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政府在行使行政权力时,要坚持严格执法,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要坚持公正司法,发挥司法断案惩恶扬善功能,如发现错误一定要及时纠正,必要时应依法给予赔偿。通过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手段来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尽量避免因矛盾激化而产生对抗。
3.3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之战
“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赢得民心更强大。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社会矛盾的变化呼吁党和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要下大力气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凝聚力量打赢脱贫攻坚仗。要把群众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最大政治、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好住房、就业、医疗、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等民生工作。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坚定信心,坚决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让贫困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要形成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的良好态势就是要着力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3.4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营造和谐发展良好局面
新时代,人民对物质文化需求已经上升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的层面,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 “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4]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要坚持巩固和加强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采取多方面政策举措解决好贫富差距过大、城乡二元体制,户籍制度改革等老百姓最关心、最期待解决的现实利益问题,这些问题,一头连着人们的“好日子”,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正是因为解决这些矛盾的极端紧迫性,因此,要求我们在发展中要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办好民生大事,做大分好社会财富、改革发展的蛋糕,真正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良好社会局面,要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向低收入层倾斜,确保低收入层的最低生活保障,突出解决失业、医疗、养老保障问题,加大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
3.5积极扩大统一战线,充分发挥社会团体作用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对化解当前各种社会矛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强同社会各界的联系,积极协调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以及各方面成员之间的关系,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矛盾,努力营造政通人和、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统一战线应当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基本方针指导下,坚持、发展并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新时代,要根据形势和任务发展变化,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把工人阶级主力军、青年生力军、妇女半边天作用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把14亿人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各民主党派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与所联系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维护社会稳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6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建立健全合理有效之利益协调机制
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因,和谐社会应当有效化解社会中的各类矛盾,善于把问题解决在初始萌芽状态。应当遵循“宜疏不宜堵、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结、宜顺不宜逆”的矛盾处理理原则,防止个别问题群体化、简单问题复杂化、经济问题政治化、内部问题社会化、局部问题扩大化。党和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协调、排查、调处机制,以及紧急状态应对机制,通过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尽早、尽快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及时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各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互相关爱、和谐相处的局面。矛盾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存在矛盾。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面对各种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应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特别是利益矛盾,对各种社会不和谐现象和矛盾纠纷,我们同样应该有个理性的分析,去理性地对待。这样,才能化解矛盾,解决纠纷,增进相互理解和包容,逐步地使社会更加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中“构建”二字,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和谐社会既是我们所要实现的目标,同时又是一个过程。作为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分阶段、有层次的,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不是无差别社会,更不是没有任何矛盾和问题的社会。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无所不在,也无时不有;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规律和根本法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要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也就是矛盾的观点看待和处理社会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矛盾不存在有和没有的问题,也不存在好和坏的问题。矛盾不解决是坏事,矛盾解决了才是好事。旧的矛盾解决了,还会产生新的矛盾,事物就是在不断的解决矛盾过程中前进的。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否定矛盾,而是强调要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在牢牢把握当今矛盾发生变化的基础上,依据新形势新任务,妥善解决并处理好各类矛盾,创造充满活力的社会,充分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充分发挥人们的创造活力;充分激发社会发展动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全面发展,不断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形成欣欣向荣,安全稳定,团结一致的社会局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2).
[2]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1(2).
[3]邓伟志.论“和谐社会”[N].学习时报,2005-01-03(6).
[4]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求是》[J].2016(1).

上一篇:浅议党风、政风建设所需的“红船精神”下一篇: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对传承道德教育功能影响研究

1对1专属服务

长按微信号yywh66666666  拷贝微信中粘贴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