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发表网专注于论文发表、期刊投稿和创作修改指导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客服热线:13667964575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思政论文

关于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融合的论文写作

摘要:本思政论文写作通过陶行知先生对其教育理念的综合阐述,了解其核心的教育价值理念及毕生的教育实践进行深入分析,探求出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及对后世产生有益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教育思想;教育实践;陶行知
Abstract: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elaboration of Tao Xingzhi's educational concept, this paper aims to understand his core educational value concept and lifelong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to explore the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o Xingzhi's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to provide useful inspiration and help for later generations.
Key words: educational thought; educational practice; Tao Xingzhi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把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对于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有经典的阐释,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创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1],因此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今教育实践都有极大的教育启示意义。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观点
(一)生活即教育
杜威的理论是“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回国经过教育实践之后,他创造性地提出“生活即教育”, 超越杜威的理论,认为远离生活的教育是伪教育,脱离实践经验的知识是伪知识。“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应回归生活”[2]。,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民、实践摆在第一的位置。
在《生活教育的特质》中指出“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并提出生活教育的“二亲原则”即“亲民”与“亲物” 。“亲民”的原则(与人民亲近)就是民主的原则,就是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反对“有钱、有闲、有脸”才能得到知识、为少数人服务的“小众教育”。“亲物”原则主张教育要面向生产,和农业、工业生产实际结合。“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去促进的媒介”。旧的乡村教育“教人吃饭不种田,穿衣不种棉”,“分利不生利”。他强调,教育要教人“创造合理的工业文明”、“工业化的农业”,创造“富的社会”。
(二)社会即学校
杜威的理论是“学校即社会”,陶行知认为这种理论总是把社会上的、生活中的东西搬一点到学校里作点缀,好比给鸟笼里放上一两条树枝一样,但“鸟笼毕竟是鸟笼,决不是鸟的世界”,不是大森林。学校决不能让学生像小鸟一样囚在笼子里,“要伸张到大自然、大社会去活动”,去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
“社会即学校”理论的根本思想就是主张理论联系实际,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现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对于社会上好与坏的现象和事物,学校要给予正确的阐释和认知,不然,学生一出学校,就会无所适从。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1、作为方法来说,是要解决“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达到“学用一致”;2、作为“生活的说明”来说,它普遍存在于实际生活中,即“一个活动对事来说是做,对己来说是学,对人来说是教”。
“五四”时期,他曾发表《教学合一》,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1922年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强调“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1927年正式发表了《教学做合一》一文,认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做”,不是狭隘的“做”,“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是劳力上劳心”。 这是因为, “ 人类与个人最初都是由行动而获得真知,故以行动始,以思考终,再以有思考之行动始,以更高一种融会贯通之思考终,再由此跃入真理之高峰”。 陶行知把这一思想运用到教育实践中, 所反映的问题就是如何把书
本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感性认识结合起来, 如何把学习前人的间接经验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3]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能力培养
(一)注重培养创造的能力
开发创造力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点。归纳起来:
1、培养学生自动、自学、自得的“治学”能力。陶行知指出“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在自动上培养自动,才是正确的培养。若目的为了自动,而却用了被动的方法,那只能产生被动,而不能产生自动”[4]。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这就要发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在现实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学习的自动,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下,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或认识能力。陶行知在教学理论当中曾提到,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并不是仅仅给学生结论的东西,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说,不仅需要金子,重要的是需要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如何运用、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得出结论是教育实践的关键所在。教学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一个简单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5]
3、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能言能行(“坐而言,起而行”)的掌握各种工具的技能和善于处人“治事”的能力。这是陶行知目睹传统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校与社会相脱节后的反思。学校不是铁笼,不是保护伞,学生最终还是要进入社会,学会生活。学校不是培养书呆子的地方,学校要培养学生“接地气”,不仅仅是象牙塔里的书生,更是会做饭、会种菜的生活化的人,这是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提出的手脑并用的思路。“社会即学校”,社会才是最大的学校,学生学到的各种技能都要到社会去验证和实践。
(二)注重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矫正
对教师行为和思想的统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完美结合的重要体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陶行知认为学习主体不能局限在少数群体中,学习的内容也可以非常广泛,知识分子要体验农民,具备农民的身手;而农民群体也要掌握知识,具备科学的头脑。这就要求教育者首先要理论联系实际,“身教胜于言传”。陶行知本来可以做一个往来于各个学校和图书馆的教书匠,但是他选择了另一条路,“爬下去”、“爬上来”的艰难之路,脱下洋装长袍,穿上草鞋布衣,与农民打成一片,了解农民需求,为农民服务,探索服务农民,服务大众,改造社会的新教育。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值得我们现在每一个教育战线上人崇敬和学习。
2、热爱学生。“爱人”的思想源于基督教的博爱精神,陶行知中学和大学的教育是在基督教学校完成的,这对他的影响很深。他的“爱人”理念是以现实的个人为基点的,主张用理性去指导世人,鼓励个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下,提倡“爱中国人”、“爱现代的中国人”,用实际行动去改造中国,改造人心。对于具体的教师,提出要爱满天下,与学生打成一片,共事共学共修养;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教师要谨记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3、不断学习。陶行知在20年代就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认为知识是不断更新的,知识分子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和进步,做个与时代同步的“与时俱进”的现代人。教师“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6],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教人,“活到老,学到老,学一生学不了”。
4、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宁为真白丁,不为假秀才”[7]。陶行知一直教育年轻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作为学习的目标,“追求真理”就是学习目标。什么是真理?真理就是与客观现实一致或相符的意识、认知,因此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符合实际,不能脱离现实。并提出学做真人,也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创新,因为学习不是简单地重复“旧知识”,不能死读书,读死书。
结语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深刻地阐述了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创造型人才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其一生教育实践的理解,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培养创新人才,在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完善教育实践,以适应时代发展对于教育所提出的要求是我们这一代人不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著.陶行知文集—创造宣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178页
[2] 方明主编.陶行知全集(第四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428页
[3] 张炳生、张东萍.陶行知教学思想探析[J].教育探索,2009(11):6-8页
[4] 方明主编.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445页
[5] 胡白云.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批判精神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1(12):5-7页
[6] 陶行知著.陶行知文集—教学合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224页
[7] 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605页

上一篇:探析王守仁“知行合一”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启示下一篇:工具理性的人学反思

1对1专属服务

长按微信号yywh66666666  拷贝微信中粘贴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