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标本的采集及处理对生化结果的影响
【摘要】目的:本临床医学检验学论文分析血标本的采集及处理方法对生化结果准确性的影响。方法:了解血标本采集和处理方法,了解错误血标本采集处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保证血标本采集的规范性、真实性和及时性,使检验结果准确可靠,为临床诊疗和预防筛查提供可信赖依据。结果:影响标本检验结果的因素确实很多见,亦很复杂,因此分析前标本的正确采集处理问题不能忽视。结论:检验人员应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端正工作心态,热情对待工作,注重避免违规操作或忽视工作细节而带来实验数据错误的重要性。
【关键词】血标本;采集处理;生化结果
血标本检测是检验项目中的常见一种,它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和预防筛查的一种手段。现今的临床医疗检验项目增多,检验技术手段改良,很好的推动了医疗事业的发展。但错误的标本采集和处理,给临床上真实实验数据带来误差偏移却屡见不鲜,因此血标本正确的采集和处理是保证血标本的合符性及得到临床实验数据准确的前提。
1.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方法
采血前核对好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编号及检验项目等,按检验项目要求,准备好相应的实验试剂和容器,选择一次性无菌的锐利无倒钩采血器材,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手续进行。患者取卧位或坐位,穿刺部位应避开炎症或水肿区,穿刺角度倾斜45°至60°,穿刺深度一般小于2.5mm。临床上血液标本常采集的方法有
①静脉采血:成人常在肘前静脉位置采集,婴幼儿常在颈静脉采集。成功采血样本3-5毫升后,取下针头缓缓沿容器壁注入容器内,待血液凝固、血清析出即可分离血清。血清析出温度控制在32至37℃,对于血清析出较快者,应在血凝半小时内分离血清,避免防止细胞成分变化。
②动脉采血:成人主要从桡动脉、肱动脉或股动脉采取,新生儿一般通过脐动脉导管采取脐动脉血。临床上主要用于血气分析,因此做到密闭状态下采血送检。
③毛细血管采血:临床上多用于高灵敏分析和微量分析,也可用于生化分析。成人在手指或耳垂采取血样本,婴幼儿在大拇指和足跟部采取。
2.临床血液标本的处理方法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实验室,实验室收取标本确认无误后进行分析前预处理,常见的预处理方法有
①分离血清:如血GLU测定的血清分离可防止细胞作用使糖发生酵解
②电解质测定:如钾离子的电解质测定可了解钾离子异常及细胞内外转移的情况
③及时操作:如血氨、血气分析的及时操作可得到其样本真实数据的可靠性。
④真空密封:如CO2-cp实验时真空密封保护可避免与空气接触过久导致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向空气中逸散。
⑤离心沉淀:如血性胸腹水、脑脊液测定蛋白等生化项目离心沉淀后可得到实验标本。
⑥抗凝剂选择:如抗凝剂草酸钾用于全血或血浆检验项目后避免血样本的破坏。
3在检验血标本采集处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有
A.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①年龄(如新生儿网织红细胞比正常人高很多)
②性别(如男性比女性的HB计数高)
③妊娠(如妊娠期甲状腺素类高,尿素含量低)
B.药物的影响(如服用水杨酸制剂可使丙氨酸转移酶增高)
C.时间的影响(如清晨空腹时血糖接近最理想的临床检测数据)
D.采集方法的影响(如操作不当,采集过程中用力过猛导致的溶血)
E.输液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如输液后稀释血液导致RBC值降低;或输有带离子成分的液体导致检测电解质升高)
F.标本的存放、传送处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如血性胸腹水离心沉淀转速不够导致查找病原细胞数量减少)。
4.血标本采集处理注意事项:
(1)很多生化检查受膳食影响,因此,在临床上大多数采血前要确认病人是否空腹。
(2)采血时应动作迅速敏捷,尽可能减少止血带使用时间,用止血带压迫时间最好不超过半分钟,以免影响生化结果。
(3)避免在病人进行静脉输液时采血,绕开患者皮肤水肿和炎症区在肢体远端静脉采血。
(4)采血体位:一般采取的体位为卧位和坐位两种,主要考虑一方面方便采血者采血,另一方面避免其他体位致使血液中的生化指标发生改变。
(5)采血时只能向外抽,决不能向静脉内推,以免注入空气,形成气栓而造成严重后果。
(6)防止溶血:造成溶血的因素有注射器和容器不干燥、不清洁;穿刺不顺利,组织损伤过多;淤血时间过长;抽血速度太快;血液注入容器时未取下针头或注入速度过快产生大量泡沫;震荡过于剧烈等。若用普通注射器采血后,未取针头直接将血注入真空管内,也易造成溶血。体内溶血属合格标本,但应在报告单上注明。
结论
检验医学是一门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应用临床学科。随着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依赖于实验室。其结果直接关系医疗、保健、康复等社会活动效果和每位患者的切身利益;是涉及患者和医护人员关系的枢纽。临床实践证明,对于各种检验项目的标本,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方法、标本采集后预处理等前分析工作与实验的准确真实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提高检验的准确性,除了患者本身的基础工作做好,重要的是医护人员应有的基本专业知识、对待工作态度以及规范操作流程有关,只要做到这点,才能获取正确的检验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可行性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丽霞.临床化学检验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0,23(4):251.
[2] 黄宇烽,李克,现代临床检验诊断手册[M],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10-70.
[3] 寇丽筠.临床基础检验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
【关键词】血标本;采集处理;生化结果
血标本检测是检验项目中的常见一种,它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和预防筛查的一种手段。现今的临床医疗检验项目增多,检验技术手段改良,很好的推动了医疗事业的发展。但错误的标本采集和处理,给临床上真实实验数据带来误差偏移却屡见不鲜,因此血标本正确的采集和处理是保证血标本的合符性及得到临床实验数据准确的前提。
1.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方法
采血前核对好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编号及检验项目等,按检验项目要求,准备好相应的实验试剂和容器,选择一次性无菌的锐利无倒钩采血器材,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手续进行。患者取卧位或坐位,穿刺部位应避开炎症或水肿区,穿刺角度倾斜45°至60°,穿刺深度一般小于2.5mm。临床上血液标本常采集的方法有
①静脉采血:成人常在肘前静脉位置采集,婴幼儿常在颈静脉采集。成功采血样本3-5毫升后,取下针头缓缓沿容器壁注入容器内,待血液凝固、血清析出即可分离血清。血清析出温度控制在32至37℃,对于血清析出较快者,应在血凝半小时内分离血清,避免防止细胞成分变化。
②动脉采血:成人主要从桡动脉、肱动脉或股动脉采取,新生儿一般通过脐动脉导管采取脐动脉血。临床上主要用于血气分析,因此做到密闭状态下采血送检。
③毛细血管采血:临床上多用于高灵敏分析和微量分析,也可用于生化分析。成人在手指或耳垂采取血样本,婴幼儿在大拇指和足跟部采取。
2.临床血液标本的处理方法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实验室,实验室收取标本确认无误后进行分析前预处理,常见的预处理方法有
①分离血清:如血GLU测定的血清分离可防止细胞作用使糖发生酵解
②电解质测定:如钾离子的电解质测定可了解钾离子异常及细胞内外转移的情况
③及时操作:如血氨、血气分析的及时操作可得到其样本真实数据的可靠性。
④真空密封:如CO2-cp实验时真空密封保护可避免与空气接触过久导致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向空气中逸散。
⑤离心沉淀:如血性胸腹水、脑脊液测定蛋白等生化项目离心沉淀后可得到实验标本。
⑥抗凝剂选择:如抗凝剂草酸钾用于全血或血浆检验项目后避免血样本的破坏。
3在检验血标本采集处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有
A.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①年龄(如新生儿网织红细胞比正常人高很多)
②性别(如男性比女性的HB计数高)
③妊娠(如妊娠期甲状腺素类高,尿素含量低)
B.药物的影响(如服用水杨酸制剂可使丙氨酸转移酶增高)
C.时间的影响(如清晨空腹时血糖接近最理想的临床检测数据)
D.采集方法的影响(如操作不当,采集过程中用力过猛导致的溶血)
E.输液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如输液后稀释血液导致RBC值降低;或输有带离子成分的液体导致检测电解质升高)
F.标本的存放、传送处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如血性胸腹水离心沉淀转速不够导致查找病原细胞数量减少)。
4.血标本采集处理注意事项:
(1)很多生化检查受膳食影响,因此,在临床上大多数采血前要确认病人是否空腹。
(2)采血时应动作迅速敏捷,尽可能减少止血带使用时间,用止血带压迫时间最好不超过半分钟,以免影响生化结果。
(3)避免在病人进行静脉输液时采血,绕开患者皮肤水肿和炎症区在肢体远端静脉采血。
(4)采血体位:一般采取的体位为卧位和坐位两种,主要考虑一方面方便采血者采血,另一方面避免其他体位致使血液中的生化指标发生改变。
(5)采血时只能向外抽,决不能向静脉内推,以免注入空气,形成气栓而造成严重后果。
(6)防止溶血:造成溶血的因素有注射器和容器不干燥、不清洁;穿刺不顺利,组织损伤过多;淤血时间过长;抽血速度太快;血液注入容器时未取下针头或注入速度过快产生大量泡沫;震荡过于剧烈等。若用普通注射器采血后,未取针头直接将血注入真空管内,也易造成溶血。体内溶血属合格标本,但应在报告单上注明。
结论
检验医学是一门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应用临床学科。随着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依赖于实验室。其结果直接关系医疗、保健、康复等社会活动效果和每位患者的切身利益;是涉及患者和医护人员关系的枢纽。临床实践证明,对于各种检验项目的标本,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方法、标本采集后预处理等前分析工作与实验的准确真实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提高检验的准确性,除了患者本身的基础工作做好,重要的是医护人员应有的基本专业知识、对待工作态度以及规范操作流程有关,只要做到这点,才能获取正确的检验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可行性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丽霞.临床化学检验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0,23(4):251.
[2] 黄宇烽,李克,现代临床检验诊断手册[M],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10-70.
[3] 寇丽筠.临床基础检验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