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为不教”理念的分析和理解
摘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教为不教”的教育理念对我国教育界曾经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即便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本论文通过分析和理解“教为不教”理念,对启示我国教育工作者做好本职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教为不教;学为创造
作为我国当今教育战线的工作者,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是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工作需要之必须。“教为不教”理念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来的。在我国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教学实践中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教育战线的一员,细细品味这一理论,深觉其中奥妙之深,具体体会是:
一、“教为不教”理念揭示了教学的真谛
2009年1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会议上,发表题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讲话.”温总理的这段话内蕴深刻, 既为中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也鲜明的透视出我国教育教学存在的弊端,这个弊端正是与“教为不教”理念所对立的,教为唯一,包教到底,一以贯之是我国教育教学的特点,没有将现在的“教” 与为了实现“教为不教”的目的联系起来,“教”的概念僵化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被束缚,满足于教学中的“被填鸭”。
二、“教为不教”体现了“学为创造”的科学内涵
从理论层面认识,“教为不教”应概括为两层含义:“教” 的目的是“不教”;“教”的方法是“不教”。这里的“教”就是教学生“学”,也就是教学生“乐学、会学、学会”。通俗的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概念、理论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教”,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教学上确立并践履“教为不教”的理念,即应确立并践履着这样一种教学思想:教的本质在育人,学的核心在成人。教师教育,重点在“育”;学生学习,重点在“习”。孔子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习”,显然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解释的预习、复习乃至实习之意,它应该还有或者说主要是践行、修品、养性、涵泳、磨砺等意义。基于此,学校教学方法应更好的体现:教而育之,学而习之,重在涵养,贵在创造。这就是我从教育的角度对“教为不教,学为创造”作为教学理念的诠释。
三、“教为不教”理念体现为教育教学的方法论
将“教为不教”理念聚焦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会体会到这一理念也在提供着采用教学方法的思维路径。把“教为不教”理念聚焦到对学生进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方面来分析,可以看到其教学方法的轨迹:把我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原理到实践,由“教”的行为开始,沿“学” 的路径走向,直至达到自我认知建立的“学会”的目的,到了“学会”的程度,当然“教”实现了不教对学生进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切忌把一种道德理念强加给学生,而是要有层次感。那就是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应具有道德属性,应把握道德的限度,也就是要有道德底线。
又如在给学生上形势与政策课时,很多学生会将这门课误解为“说事课”。这当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说事的基础上,应着重分析事件的背景、成因以及事件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可以引起我们什么样的思考。
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智慧的钥匙,是认知的催化剂,思维在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中具有重要作用。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学习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教为不教”理念。
目前,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升学的途径主要还是试卷考试为主要的选拔和升学的手段和途径。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和教师在教授时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使得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以知识的灌输和最终学生记住知识为主要目的,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为了学生更容易的记住和教学进度,直接成了灌输者,有很多学校,为了升学率,高中三年的课程,在两年甚至一年半内完成, 压缩了授课时间,剩下的1 年多时间,采用综合训练、题海战术等手段,就是为了学生得到高分。但是,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失去了思考和实践的过程,化学实验、物理实验直接被忽视,只剩下了死板的记忆,很多学生,没做过的化学实验,但是对于实验报告却能倒背如流。造成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高分低能的现象愈演愈烈。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J].中国语文,1978(2):12-14.
[2]王立彬.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唐都学刊,1992(3):36-37.
[3]蒋跃,徐生求,谢艳丁.基于“教为不教”教学理念的院校教学改革探索[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3,03:223-225.
[4]于学东.“教为不教”理念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1:135-136.
[5]沙燕.教为不教 重在体验——心理辅导活动课《不倒翁对我说》教学案例[J].现代特殊教育,2012,01:41-43.
[6]吴松.基于“交互主体性”与“存在之真理”的教学理念——“教为不教,学为创造”作为教学理念再诠释[J].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04:84-93+96.
[7]王立.教为不教,首先须教——谈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之教育思想[J].语文学刊,2006,08:12-13.
关键词:教为不教;学为创造
作为我国当今教育战线的工作者,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是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工作需要之必须。“教为不教”理念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来的。在我国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教学实践中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教育战线的一员,细细品味这一理论,深觉其中奥妙之深,具体体会是:
一、“教为不教”理念揭示了教学的真谛
2009年1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会议上,发表题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讲话.”温总理的这段话内蕴深刻, 既为中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也鲜明的透视出我国教育教学存在的弊端,这个弊端正是与“教为不教”理念所对立的,教为唯一,包教到底,一以贯之是我国教育教学的特点,没有将现在的“教” 与为了实现“教为不教”的目的联系起来,“教”的概念僵化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被束缚,满足于教学中的“被填鸭”。
二、“教为不教”体现了“学为创造”的科学内涵
从理论层面认识,“教为不教”应概括为两层含义:“教” 的目的是“不教”;“教”的方法是“不教”。这里的“教”就是教学生“学”,也就是教学生“乐学、会学、学会”。通俗的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概念、理论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教”,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教学上确立并践履“教为不教”的理念,即应确立并践履着这样一种教学思想:教的本质在育人,学的核心在成人。教师教育,重点在“育”;学生学习,重点在“习”。孔子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习”,显然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解释的预习、复习乃至实习之意,它应该还有或者说主要是践行、修品、养性、涵泳、磨砺等意义。基于此,学校教学方法应更好的体现:教而育之,学而习之,重在涵养,贵在创造。这就是我从教育的角度对“教为不教,学为创造”作为教学理念的诠释。
三、“教为不教”理念体现为教育教学的方法论
将“教为不教”理念聚焦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会体会到这一理念也在提供着采用教学方法的思维路径。把“教为不教”理念聚焦到对学生进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方面来分析,可以看到其教学方法的轨迹:把我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原理到实践,由“教”的行为开始,沿“学” 的路径走向,直至达到自我认知建立的“学会”的目的,到了“学会”的程度,当然“教”实现了不教对学生进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切忌把一种道德理念强加给学生,而是要有层次感。那就是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应具有道德属性,应把握道德的限度,也就是要有道德底线。
又如在给学生上形势与政策课时,很多学生会将这门课误解为“说事课”。这当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说事的基础上,应着重分析事件的背景、成因以及事件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可以引起我们什么样的思考。
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智慧的钥匙,是认知的催化剂,思维在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中具有重要作用。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学习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教为不教”理念。
目前,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升学的途径主要还是试卷考试为主要的选拔和升学的手段和途径。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和教师在教授时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使得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以知识的灌输和最终学生记住知识为主要目的,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为了学生更容易的记住和教学进度,直接成了灌输者,有很多学校,为了升学率,高中三年的课程,在两年甚至一年半内完成, 压缩了授课时间,剩下的1 年多时间,采用综合训练、题海战术等手段,就是为了学生得到高分。但是,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失去了思考和实践的过程,化学实验、物理实验直接被忽视,只剩下了死板的记忆,很多学生,没做过的化学实验,但是对于实验报告却能倒背如流。造成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高分低能的现象愈演愈烈。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J].中国语文,1978(2):12-14.
[2]王立彬.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唐都学刊,1992(3):36-37.
[3]蒋跃,徐生求,谢艳丁.基于“教为不教”教学理念的院校教学改革探索[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3,03:223-225.
[4]于学东.“教为不教”理念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1:135-136.
[5]沙燕.教为不教 重在体验——心理辅导活动课《不倒翁对我说》教学案例[J].现代特殊教育,2012,01:41-43.
[6]吴松.基于“交互主体性”与“存在之真理”的教学理念——“教为不教,学为创造”作为教学理念再诠释[J].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04:84-93+96.
[7]王立.教为不教,首先须教——谈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之教育思想[J].语文学刊,2006,0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