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发表网专注于论文发表、期刊投稿和创作修改指导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客服热线:13667964575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究

摘要:目前,越来越受的高校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今社会,建设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特性和实际意义。本教育论文通过剖析目前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针对性的研究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必要性和内在联系,从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设路径,指出建设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高校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增强高校自身发展,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关键词:就业软实力;校园文化;路径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高校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和学生,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一所学校经过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教书育人过程中逐渐积淀出来的一种先进文化。美国教育学家华勒将校园文化定义为“学校形成的特别文化”。好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能润物细无声的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是校园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在建设形态的具化,对学生的成人成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根据教育部统计[1],2019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35万,超越2018届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就业竞争更加激烈。虽然众多高校在就业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对于择业期中迷茫和焦虑的学生往往有一种“临时抱佛脚”的感觉,不能满足目前严峻就业形势的需要。而作为能够潜移默化的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校园文化,则能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以提升学生就业软实力为导向,已成为当前新时期的高校校园文化发展与改革的新方向,我们应该把握这种时代特征,认真分析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找出学生就业与校园文化的内在联系,找出问题根本所在,找到切实有效的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促进各高校进一步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开始认识到校园文化对高校整体层次提高的重要性,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在物质文化方面,校园文化物质载体建设发展迅速,也有一些学校将大学生就业问题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然而,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不均衡,良莠不齐。
我国校园文化建设起步较晚,各高校重视程度的不同,学校起步水平的差异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均衡性。特别是一些民办高校,由于发展起步较晚,许多民办院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受学校投入和学生水平的限制,至今许多民办院校都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校园文化,基础薄弱,这就造成了各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均衡。
2.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
目前,有一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走向歧路,过分的强调校园的娱乐文化,重使用、轻人文,重硬件、轻软件,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这样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校园精神文化的加持,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失去其本来的意义。这是许多高校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
3.缺乏长期有效、持之以恒的建设路径。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是数代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形成的,在此过程中需要有一条长期有效的建设路径、健全的教学环节和管理体系。一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往往有学校领导者直接拍板决定,缺少学校各类各级人员的参与,造成下层教职工被动参与、学生盲目加入的情况,使校园文化建设缺少制定的科学性、参与的广泛性。
4.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参与度小。
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践行者和参与者,处于高校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规范的行为文化,直接影响着其言行举止的规范性,决定着教师行为文化的形成。当前许多高下教师虽然在各自专业上是毋庸置疑的行家里手,但缺少教师职业特性方面的意识,行为文化单薄,特别是理工科教师,由于对人文社科方面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重专业、轻人文,师生沟通少,是教师功能走向单一,难以形成深厚的教师行为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少参与度,不利于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5.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参与度小。
在校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文化,最能反映出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行为文化需要建立在具有可操作性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上,然而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差异、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的强弱等制约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让真正精神层面的东西难以落地。一方面,针对大学生间的差异,需要将校园文化精神建设内容细化,要有针对性,要有明确的规范指出学生规范行为的具体措施。然而,很多高校在对学生行为文化的规范上只有原则性的规定,并未能细化和具化,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行为文化的约束,很多只是停留在成绩和考勤上,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约束上基本是空白。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参与度少,更难以体现出高校的文化软实力。
6.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正确导向和规范
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广泛,科研活动、学术活动和社团活动等,都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相关的制度建设其实是滞后的,制度的执行和管理体系也不完善,难以形成闭环管理。特别是学生社团活动,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比远远低于普通高校的比例,对于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往往没有专业教师指导,这就造成学校管理者对校园活动的管理和支持力度并不够,缺乏有效的规范和正确的指导[2]。
二、构建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为导向的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一是教育服务于企业的需要。
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提供受过高等教育的合格人才,直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高校主要宗旨之一。构建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开展就业教育,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有利于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企业。
二是高校特色办学的需要。
高校的办学特色是提高学校声望的重要方法,没有特色高校将会在众多院校中“泯然众人”。办学特色体现在学校的方方面面,特色的校园文化就是其中之一。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办学特色重要支撑,对于高校来说,在校园建设以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有助于高校吸收不同类型企业的特色文化,提升自身校园文化。
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需要。
职业素质不仅包括学生自身素质和知识技能,还包括就业能力。通过课堂学习是难以形成的,企业实践和文化的熏陶,是形成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如果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三年或四年的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为导向的优秀校园文化的陶冶,能够初步形成练好的职业素质,使学生了解企业,熟悉和习惯相关企业要求,对学生提升良好素质是很有帮助的。
四是学生就业“零距离”的需要。
学校是“象牙塔”,每个生活在“象牙塔”的学生都需要走向社会、走向就业岗位,这就需要有一个过程。有些学生难以适应有学校走向社会和企业之间的反差,自己的长处无法再企业施展,从而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如何缩短这个过程,真正实现学生就业“零距离”,让学生减小由适应社会和适应企业的“阵痛”这就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入提升学生就业软实力方面的内容。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内在联系
1.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就业辅导相辅相成
现在,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就业辅导都非常重视,然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将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就业辅导设计成两条线发展,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在指导与管理,其实他们是相辅相成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体现大学生就业相关内容,大学生就业相关活动又能够囊括在校园文化中,两方互有交集。
在实际中,由于院校有学生就业率的考核,就业辅导是实用性和临时性的。在临近毕业的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集中开展就业辅导,以期提升学生就业软实力,这种急功近利的方式和教育的长期性相违背。而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却又是缺乏内涵,肤浅的。这种做法不仅难以达到相应目的,而且制约了学校发展。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将以提升学生就业软实力为重要内容,既发展校园文化,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就业软实力,达到相辅相成的目的。
2.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可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软实力
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由于开拓学生眼界,让学生突破专业的限制,开发自己更多能力,有助于学生发散与专业相关岗位的想法。这对于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提升是最有意义的方面。
学生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很多学生受限于自己的眼界,放弃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岗位,去被动的接受企业提供的岗位,这就将“双向选择”变成了“单项选择”,这就是精神文化缺失的表现,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目光短浅,不能以发展的眼光对待自己的职业选择[3]。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在自身修养上的不足,无法将自己的专业能力转化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来。从以上方面,可以看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提升的促进作用,只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出来的大学何时能才能在就业过程中,立足专业基础,发展自己、成就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就业软实力。
3.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可以衡量校园文化的成败
就业状况是衡量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准,主要包括就业率,工作状况这两个重要数据。无论是就业率还是就业状况都和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有十分紧密的关系。二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依靠校园文化的建设。
就就业率来看,企业选拔学生主要依靠面试,面试是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来判断是否合格,实际的专业技能很难在面试中考察,主要是考察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在面试中,文化素养可以说要比专业技能能力更重要。另外,就工作状况来看,文化素养高的学生更容易在工作工作过程中脱颖而出,他的综合能力、协调能力等有时要比专业技能能力更能表现出个人能力。学生文化素养在就业状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等院校的就业状况是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晴雨表”,是直接衡量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尺度。
四、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1.树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全员参与观念,开展全程化的就业辅导
就业辅导教育应从学生入学开始到学生毕业进入企业稳定工作结束,整个过程应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且要作为重要工作来重视。但许多高校忽视了这一点,这样学生在进入企业后,缺少必要的心理准备和文化素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4]。
通过参与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为导向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全过程就业辅导,这样就把学生就业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提升学生就业软实力,可以消除学生在企业中的不适应状况。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践行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心理素质、专业能力、思想水平,在就业之前就做好准备,既能节约教学资源,避免的临时突击补就业课程的尴尬场面,也能让学生更易于接受、理解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运用就业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5]。
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全员参与就是领导、教职工和学生都参与其中,将就业辅导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职业能力和素养,在智力、能力、心理、情商上为就业为准毕业生作好就业前的准备,让其顺顺利利的走向第一份工作,迈向人生的第一步。
2.校园文化建设要强化顶层设计、协同培养大学生就业软实力
就业软实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表现,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培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大学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过程中,应把它定位于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阵地,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顶层设计、协同培养大学生就业软实力[6]。
校园文化建设要牢固树立以提升学生就业软实力的目标。十九大报告指出“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高校校园文化设计要加强顶层设计,这就要求领导在综合校情、教情、学情等综合情况,以培养学生就业软实力为代表的学生综合素、高屋建瓴制定符合本校情况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提升校园文化层次和学生水平[6]。
3.丰富创新校园文化载体设计,营造良好的就业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有丰富的文化载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控性的校园文化载体设计不仅可以推进学生就业教育的落实,还能促进学校的可持续教育的发展,将单一的专业技能教育拓展为培养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教育,为不同专业的学生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学校的平台[7]。文化载体之一的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广泛。篮球赛、辩论会、社团联合会、各类就业讲座和各类晚会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又可以弥补专业技能教学的不足之处。参与组织策划这些活动的学生,他们的掌控能力,组织能力能得到充分发展,哪怕是其中的参与者也能够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心;旁观者也能得到精神上的感染,积极的参与进来,这样就营造了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在课余开展的学习讲座、文体娱乐和社会实践是积极有效的高校校园第二课堂,它们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化氛围,是专业技能课堂的有效补充,有计划,有目的的第二课堂文化活动是构建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条有效的、极其重要的途径。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参与者缔造者,优势校园文化建设的受益者,校园文化活动必须适应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生动活泼,符合年龄特征和时代色彩的载体形式,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满堂灌输,被动参与设置强制参与的校园活动,贴近大学生校园生活展示时代风貌、激发乐观就业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就业文化氛围,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贴合实际的就业技巧和经验、学习更多的企业先进管理经营理念。结合本校情况开展一些诸如简历作品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互动,将就业辅导结合这些丰富的校园文化载体,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校园文化建设应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在今年全国就业创业工作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促进就业创业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保障。大力推动“双创”上水平,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拓展就业新空间。扎实推进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创新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创业上,就业一样需要创新创造能力。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这句话强调了学校以人为本的本质,即以学生为出发点,就和每个学生的特性,有针对性的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走出课堂,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激发学生潜能,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成长,提高综合素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主动地位,学习与知识的地位是双向的动态行为,教学是一种教授如何认识世界的综合能力的一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去思考、理解、解读、感受乃至改变当今社会的模式,学会用创新的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充分的发展个性,在就业创业中作出更加出色的成绩,这是更高层次的就业软实力。
5.积极开展校企间互动交流,开展就业文化交流
作为一个特定群体的文化而言,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直接具有许多相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关于“人”的问题:如何与人交流、与人交往,如何理解人、尊重人,如何重视他人、关心他人等这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2019年教育部高教司公布的高校就业生统计信息中,企业最看重的学生前几项能力除了专业技能外,还包括团结协作、认真负责、忠于职守这些职业道德。由此可见,企业选才用才的标准不是仅根据学生的一纸文凭或者技能证书,更要的是综合素质。因此,高校管理者在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的过程中,要积极对接企业需求,借鉴企业文化建设模式和方法,给学生创造一个在学校就能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的途径,为学生建起一座从学校到企业的纽带。高校要积极采取“走出去、迎进来”的态度,广泛与用人单位开展文化交流,让本校文化建设更加符合企业文化的需求[8]。一些学校可以采取开设订单班、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加强校企交流,为学生搭起学校与企业间的桥梁。
总之,建设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高校校园文化,符合当今社会时代发展需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满足企业对于拥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需要,是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重要方式之一。大学生就业软实力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不仅延伸的校园文化的内涵,还是校园文化建设充满活力;同时也是学生就业软实力提高,促进学生就业。建设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高校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增强高校自身发展,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4,(20):5-7.
[2]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 15-19.
[3]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20-21.
[4]刘龙海.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人本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7,(1):84-85.
[5]陈啸吟,徐国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互动研究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113-116.
[6](美)克莱德.克鲁克洪等著.高佳,何红,何维凌等译,文化与个人「M].北京: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3-6.
[7]KENT D PETERSON.Positive or Negative[J].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2002,(3):10-16.
[8]姜慧,殷惠光,徐孝昶.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27-31.

上一篇:对“教为不教”理念的分析和理解下一篇:温故知新—复习课中的新与旧,难与易,深与浅

1对1专属服务

长按微信号yywh66666666  拷贝微信中粘贴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