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钝感力意象在《老人与海》中的创新体现
摘要:学者对《老人与海》已经有多方面的解读,但是在海明威塑造的硬汉的形象下还有一种细腻柔和的情愫。本艺术论文以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所提出的钝感力为研究对象,探讨钝感力意象在《老人与海》中的创新体现。
关键字:老人与海;渡边淳一;钝感力;创新体现
《老人与海》是作者欧内斯特·海明威以早期在报刊上发表的一则通讯为故事原型创作的小说,它创造了在48小时内530万册销量的奇迹,并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是海明威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作品以人物对话和内心独白为载体,刻画了一位坚强勇敢的老人圣地亚哥,用深刻的蕴象触及我们精神和灵魂。圣地亚哥消瘦并且憔悴,在84天里一无所获,同行耻笑他,甚至连一直跟随自己学习捕鱼的孩子也在父母的要求下离他而去。带着会捕到大鱼的预感,老人毅然出海,但是事情并不顺利,一无所获的信心考验,与大马林鱼斗智斗勇以及与大鲨鱼搏斗使这一次经历惊心动魄但也独一无二。历史上,文学界对《老人与海》已进行了命运观、哲学和生态批判等多角度地探讨研究,将圣地亚哥塑造成一位敢于直面挫折与逆境的硬汉,更是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却不能打败他”为依据,认为圣地亚哥是人生的赢家和自然的主宰者。本文试图从钝感力意象在《老人与海》中的创新体现为切入点,另辟蹊径,研究《老人与海》表现的面对生活的柔和态度,感受老人在沉重的生活压力和舆论讽刺下依旧优雅的人生观。
一、钝感力简介
“钝感力”顾名思义是迟钝的感受能力,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自己70多年的人生历程后,对生活态度感悟的浓缩。当下物质世界的膨胀和工作的超负荷压力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在高速的生活节奏中汲取不到所需的养分而逐渐萎缩,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困扰人类的正常生活。渡边淳一作为一名医学博士,能够理解精神紧张带来的人身体上的血管收缩等变化,并将其引申进日常生活,提出在互相怀疑的生活中“人们最为需要的就是钝感力,痛苦的事情转化成为对自己有利的因素,才有可能坦然地以积极进取的态度生活下去[1] ”。
强烈的自我意识会让自己在社会习惯的羁绊中产生“压迫”感,但是自我意志的伪装又会受到情绪的排斥,锱铢必较最终会导致精神压抑,产生不安与恐惧的心理。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尝试去接纳生活中的不完美,朝着自己的目标坚定地前进,或许才是 “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2] ”。在渡边淳一看来,钝感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五项法则,即将不快之事抛之脑后、坚定目标后即使失败也要坚持、不为谗言所影响、感谢别人的嫉妒讽刺,同时在得到称赞时不得意忘形。每一条定律虽然言简意赅,但是针针见血,是浮躁的社会中寻求心理平衡和和谐共处的人生智慧。
但是无所事事的人生态度虽然也没有棱角,却并不是渡边淳一提倡的钝感力。生活需要的是有益的钝感力,其本质前提是拥有能经得起雕琢的才华和能力,是即使沧桑打磨,也能熠熠生辉的坚韧之才,在钝感力的帮助下使人们收获开花结果的喜悦。不完美和随之而来的斥责是普遍存在的,但是慢一步去感受斥责带来的痛苦,并轻松地将其忽略,迅速复原心情和积极的工作生活态度,才能时刻保持心情的愉悦和高效的节奏。心胸宽广、坚韧的钝感力会帮助我们包容朋友的中伤或刁难,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对于生活和工作中的“痛苦”的感觉有的人敏感、有的人视若无睹,每个人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但共通的是,对生活须有眼里能容沙的态度,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
二、钝感力意向在作品中的体现
《老人与海》是一部英雄的故事录,也是一部书写命运抗争和逆境逃脱的奋斗史。在作品中,对于圣地亚哥来说,生活就像沙漏,每天就是按部就班地捕鱼生活,但是显然安逸的生活并没有就此继续。通读整部作品,最先感受到的就是苦涩,不济的运气总是带来闲言碎语,苦痛折磨后捕到的大鱼却在半路被鲨鱼吃个精光。但是细细咀嚼,海明威通过圣地亚哥这个人物角色,也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观,不管是在故事情节场景的描述上还是在情节悬念的设置上都可以瞥见冰山一角。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的描述中并没有用尖锐的词去抒发老人或孩子对捕不到鱼的生活的不满,而是用温暖的文字平静地叙述着老人圣地亚哥或痛苦或幸运的遭遇,字里行间流露着海明威对人生的态度。作品中运作着悲剧的种子,但却魔影般充斥着喧哗和躁动,在什么也猜不透的情节中植入死亡意识。但这里的死亡并不是可怕的背叛,而是主动掌握命运的骄傲。
首先,圣地亚哥在捕到大马林鱼后与其苦苦纠缠,即使绳子将手磨到出血,他依旧坚持有松有紧地放出钓锁,“鱼每次一甩头,老人就放出一些钓索[3]”,不让马林鱼感受到自己究竟有多大的力气,温柔地抵抗着马林鱼上下翻腾带来的颠簸。在捕到鱼后,为了减轻心里的愧疚并顺利地制服这条大鱼,他开始祈祷“天主圣母玛利亚,为我等罪人,请您祈祷叫这鱼死去[4]”。即使双手已经被绳索磨到掉皮、船上的粮食和清水已经临近枯竭,圣地亚哥依旧在“感谢上帝高尚的对手没有人类聪明”。在逆境中的崇高可以重塑生命的形态,挖掘人性韧劲的无限可能,将钝感力以捕鱼的信念和对待困境的风度体现出来,融合成一种敬畏生命的美感。受伤的疼痛是一定存在的,“我的疼痛不要紧,我能控制,但是它的疼痛能使它发疯”,迟到的感受会缓解疼痛和疾病带来的恐惧,在精神上用意志战胜感官,使圣地亚哥在与大马林鱼的僵持中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马林鱼的反抗是不能控制的外界环境,就像水手只能服从于大海的意志一样,圣地亚哥在制服马林鱼的过程中并非一味地使用蛮横之力,而是发挥钝感力中柔和的一面,磨平马林鱼反抗的棱角,用智慧去改变失败的宿命,直到马林鱼失去力气。老人的命运在遇到马林鱼时开始挣扎,原本大海上寂寥的灵魂开始摆脱自言自语的寂寞,前提是老人一直在坚持,他从内陆远航进深海,从马林鱼上钩潜入深海到最终杀死大鱼,他的挣扎不是上帝的玩笑,是在自由的清晰的目标下笑对磨难的惊艳,在短暂甚至即将结束的生命中最大限度地闪耀价值的光环,不回避不妥协,绕个弯依旧回到目的地。
抗争不是轰轰烈烈地牺牲,古往今来,传统的英雄情结使我们厌恶畏畏缩缩的生活方式,但结果往往是悲剧的宿命。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是理性的,他知道“你还没睡觉呢,如果你不睡觉,你会搞得脑筋糊涂起来[6]”,一句话又将读者从虚无缥缈的英雄气节中拉了回来。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是两种生活方式,不可偏废其一,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往往盲目推崇其一,以至于梦想与现实两败俱伤。老人的自若是我们需要学习的钝感力,过分的自强姿势会让人在行动中魅惑双眼,看不到事物的本质,诚然接受了风险,但也注定了失败。
其次,大海中孤苦一人的寂寥是苦涩的,但是作者的笔触却如此柔和,“淡淡的太阳从海上升起[7]”,让“孩子也在这儿就好了”,突然想起走时看的棒球赛,老人竟然开始幻想“有台收音机才美呢”,刚刚制服马林鱼的筋疲力尽似乎已经抛之脑后,让紧张的读者也可以深呼一口气,感受生活的有张有弛。我们在生活中难免自大,似乎我们的智慧能够主宰自然的轮回,这也就是为什么能力越强的水手越容易成为大海的祭品。针尖对麦芒的尖锐在一定概率上会让我们赢得胜利,但是也会对我们自身造成不可复原的伤害。“钝感力”是一种迟钝的艺术,与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生活的调和剂,在自身与外界进行太极回推的过程中,将坚硬的力量化解为积极的推动力,使自己左右逢源,在更宽松的环境中体会钝感的魅力。
第三,在对待死亡和杀戮的态度上,作品一改勇士牺牲的悲壮,而是用戏谑的口吻调侃着自然界弱肉强食的规律。海明威在文章中写到“你杀死它是为了自尊心,因为你是个渔夫[7]”,将生活的本质裸露开来,让读者看到浮光掠影下的人生就其根本还是为了生存, “我杀死它是为了自卫[8]”。最本质的事物我们越是抵制去了解,因为这会摧毁我们对生活对梦想的美好憧憬。海明威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对待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战场上没有怜悯和同情,只有武器装备更胜一筹的一方,才能为生存加码,物质享受在生死的边缘只是装饰甚至是负担。这样赤裸的真实,才是人性的本能反应。海明威以老人的口吻将这种生死观平静地说来,是大风大浪后的坦然,更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学习的平淡钝感力。“世界是一场残酷的生存游戏,要加强自我生存能力,钝感力必不可少[9]”。经历了与马林大鱼斗智斗勇,老人抱着“带前半条回去,我总该有点运气”的想法开始返航,但是难逃鲨鱼的围追堵截,将整只马林鱼的肉全部撕扯干净,只剩累累白骨。返航的路“很轻松,没什么念头,也没什么感觉[10]”,此刻除了掌握好回家的船舵的方向,老人静静地什么都不去想,超然物外,只感受到没有了负荷的小船是行驶得如此悠扬轻松。相比于老人自己伤感地在船上自怨自艾,这样钝感化的结局更让人舒心。在复杂的社会,树欲静而风不止,独善其身却往往身不由己,培养一定的钝感力,对事情不要大喜大悲过于激进,太刚烈太敏感对使身心健康埋下压力的种子,最终突破表皮的那一天,人会受到极大地挫伤,淤积的负能量也会在一瞬间爆发,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内心中潜藏钝感力,是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关键。
第四,“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 人能够被毁灭, 但是不能够被打败[11]”。在老人与鲨鱼的最终对抗中,坦白地说,老人是失败者,他没有安全地保护自己的战利品。但是,与其说老人有失败的沮丧,不如说作品有面对现实的坦诚和真实。中国历来崇尚大团圆的结局,但是世事难料,不能要求所有的事情都像所想的那样发展,逆境潜藏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这时候就需要一种柔和的心态,及时更改自己的观念,以适应情景的变化而做出最优的选择。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既表现了人类的自大和狂妄,却也不得不在最后承认自己的卑微和无助[12]。在最后的结局,作者将制服马林鱼的快感和败于鲨鱼的失落情愫融合,使老人圣地亚哥带着经鲨鱼饕餮盛宴后马林鱼的残骸悻悻地回到住所,这是一种面对残酷生活的无奈,也是直面挫折的钝感力精神。不存在没有逆境的生活,在残酷的命运中, 我们要学会用钝感力精神以柔克刚,坦然面对生活境遇,并做出最适合的选择。
整个《老人与海》的故事,老人的境况在变换的场景中逐渐恶化,但是外界的“压力”和老人所表现出来的“优雅”形成对比,使钝感力的风度在字句间渗入读者的内心,去洗刷浮躁的心灵。困难总会是生活里棱角分明的阻碍,逃避只能让自己被动地顾影自怜,学习圣地亚哥的坚韧和钝感,在平和中感受“我”与外界博弈的盛宴[13]不失为一种独具匠心的生活方式。面对生活中的不满和无奈,适用较为木讷的态度去化解,降低对外界的敏感度,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外衣。
参考文献:
[1] [2] [9]渡边淳一.钝感力[M].海南:南海出版社,2013
[3] [4] [5] [6] [7][8] [10] [11]欧内斯特·海明威 .老人与海[M].上海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12] 张军 .一场没有胜负的战斗——海明威《老人与海》新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7(3)
[13] 薛世昌.人的风度、人的命运与人的救赎——海明威《老人与海》主题新论[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5)
关键字:老人与海;渡边淳一;钝感力;创新体现
《老人与海》是作者欧内斯特·海明威以早期在报刊上发表的一则通讯为故事原型创作的小说,它创造了在48小时内530万册销量的奇迹,并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是海明威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作品以人物对话和内心独白为载体,刻画了一位坚强勇敢的老人圣地亚哥,用深刻的蕴象触及我们精神和灵魂。圣地亚哥消瘦并且憔悴,在84天里一无所获,同行耻笑他,甚至连一直跟随自己学习捕鱼的孩子也在父母的要求下离他而去。带着会捕到大鱼的预感,老人毅然出海,但是事情并不顺利,一无所获的信心考验,与大马林鱼斗智斗勇以及与大鲨鱼搏斗使这一次经历惊心动魄但也独一无二。历史上,文学界对《老人与海》已进行了命运观、哲学和生态批判等多角度地探讨研究,将圣地亚哥塑造成一位敢于直面挫折与逆境的硬汉,更是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却不能打败他”为依据,认为圣地亚哥是人生的赢家和自然的主宰者。本文试图从钝感力意象在《老人与海》中的创新体现为切入点,另辟蹊径,研究《老人与海》表现的面对生活的柔和态度,感受老人在沉重的生活压力和舆论讽刺下依旧优雅的人生观。
一、钝感力简介
“钝感力”顾名思义是迟钝的感受能力,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自己70多年的人生历程后,对生活态度感悟的浓缩。当下物质世界的膨胀和工作的超负荷压力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在高速的生活节奏中汲取不到所需的养分而逐渐萎缩,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困扰人类的正常生活。渡边淳一作为一名医学博士,能够理解精神紧张带来的人身体上的血管收缩等变化,并将其引申进日常生活,提出在互相怀疑的生活中“人们最为需要的就是钝感力,痛苦的事情转化成为对自己有利的因素,才有可能坦然地以积极进取的态度生活下去[1] ”。
强烈的自我意识会让自己在社会习惯的羁绊中产生“压迫”感,但是自我意志的伪装又会受到情绪的排斥,锱铢必较最终会导致精神压抑,产生不安与恐惧的心理。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尝试去接纳生活中的不完美,朝着自己的目标坚定地前进,或许才是 “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2] ”。在渡边淳一看来,钝感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五项法则,即将不快之事抛之脑后、坚定目标后即使失败也要坚持、不为谗言所影响、感谢别人的嫉妒讽刺,同时在得到称赞时不得意忘形。每一条定律虽然言简意赅,但是针针见血,是浮躁的社会中寻求心理平衡和和谐共处的人生智慧。
但是无所事事的人生态度虽然也没有棱角,却并不是渡边淳一提倡的钝感力。生活需要的是有益的钝感力,其本质前提是拥有能经得起雕琢的才华和能力,是即使沧桑打磨,也能熠熠生辉的坚韧之才,在钝感力的帮助下使人们收获开花结果的喜悦。不完美和随之而来的斥责是普遍存在的,但是慢一步去感受斥责带来的痛苦,并轻松地将其忽略,迅速复原心情和积极的工作生活态度,才能时刻保持心情的愉悦和高效的节奏。心胸宽广、坚韧的钝感力会帮助我们包容朋友的中伤或刁难,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对于生活和工作中的“痛苦”的感觉有的人敏感、有的人视若无睹,每个人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但共通的是,对生活须有眼里能容沙的态度,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
二、钝感力意向在作品中的体现
《老人与海》是一部英雄的故事录,也是一部书写命运抗争和逆境逃脱的奋斗史。在作品中,对于圣地亚哥来说,生活就像沙漏,每天就是按部就班地捕鱼生活,但是显然安逸的生活并没有就此继续。通读整部作品,最先感受到的就是苦涩,不济的运气总是带来闲言碎语,苦痛折磨后捕到的大鱼却在半路被鲨鱼吃个精光。但是细细咀嚼,海明威通过圣地亚哥这个人物角色,也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观,不管是在故事情节场景的描述上还是在情节悬念的设置上都可以瞥见冰山一角。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的描述中并没有用尖锐的词去抒发老人或孩子对捕不到鱼的生活的不满,而是用温暖的文字平静地叙述着老人圣地亚哥或痛苦或幸运的遭遇,字里行间流露着海明威对人生的态度。作品中运作着悲剧的种子,但却魔影般充斥着喧哗和躁动,在什么也猜不透的情节中植入死亡意识。但这里的死亡并不是可怕的背叛,而是主动掌握命运的骄傲。
首先,圣地亚哥在捕到大马林鱼后与其苦苦纠缠,即使绳子将手磨到出血,他依旧坚持有松有紧地放出钓锁,“鱼每次一甩头,老人就放出一些钓索[3]”,不让马林鱼感受到自己究竟有多大的力气,温柔地抵抗着马林鱼上下翻腾带来的颠簸。在捕到鱼后,为了减轻心里的愧疚并顺利地制服这条大鱼,他开始祈祷“天主圣母玛利亚,为我等罪人,请您祈祷叫这鱼死去[4]”。即使双手已经被绳索磨到掉皮、船上的粮食和清水已经临近枯竭,圣地亚哥依旧在“感谢上帝高尚的对手没有人类聪明”。在逆境中的崇高可以重塑生命的形态,挖掘人性韧劲的无限可能,将钝感力以捕鱼的信念和对待困境的风度体现出来,融合成一种敬畏生命的美感。受伤的疼痛是一定存在的,“我的疼痛不要紧,我能控制,但是它的疼痛能使它发疯”,迟到的感受会缓解疼痛和疾病带来的恐惧,在精神上用意志战胜感官,使圣地亚哥在与大马林鱼的僵持中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马林鱼的反抗是不能控制的外界环境,就像水手只能服从于大海的意志一样,圣地亚哥在制服马林鱼的过程中并非一味地使用蛮横之力,而是发挥钝感力中柔和的一面,磨平马林鱼反抗的棱角,用智慧去改变失败的宿命,直到马林鱼失去力气。老人的命运在遇到马林鱼时开始挣扎,原本大海上寂寥的灵魂开始摆脱自言自语的寂寞,前提是老人一直在坚持,他从内陆远航进深海,从马林鱼上钩潜入深海到最终杀死大鱼,他的挣扎不是上帝的玩笑,是在自由的清晰的目标下笑对磨难的惊艳,在短暂甚至即将结束的生命中最大限度地闪耀价值的光环,不回避不妥协,绕个弯依旧回到目的地。
抗争不是轰轰烈烈地牺牲,古往今来,传统的英雄情结使我们厌恶畏畏缩缩的生活方式,但结果往往是悲剧的宿命。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是理性的,他知道“你还没睡觉呢,如果你不睡觉,你会搞得脑筋糊涂起来[6]”,一句话又将读者从虚无缥缈的英雄气节中拉了回来。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是两种生活方式,不可偏废其一,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往往盲目推崇其一,以至于梦想与现实两败俱伤。老人的自若是我们需要学习的钝感力,过分的自强姿势会让人在行动中魅惑双眼,看不到事物的本质,诚然接受了风险,但也注定了失败。
其次,大海中孤苦一人的寂寥是苦涩的,但是作者的笔触却如此柔和,“淡淡的太阳从海上升起[7]”,让“孩子也在这儿就好了”,突然想起走时看的棒球赛,老人竟然开始幻想“有台收音机才美呢”,刚刚制服马林鱼的筋疲力尽似乎已经抛之脑后,让紧张的读者也可以深呼一口气,感受生活的有张有弛。我们在生活中难免自大,似乎我们的智慧能够主宰自然的轮回,这也就是为什么能力越强的水手越容易成为大海的祭品。针尖对麦芒的尖锐在一定概率上会让我们赢得胜利,但是也会对我们自身造成不可复原的伤害。“钝感力”是一种迟钝的艺术,与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生活的调和剂,在自身与外界进行太极回推的过程中,将坚硬的力量化解为积极的推动力,使自己左右逢源,在更宽松的环境中体会钝感的魅力。
第三,在对待死亡和杀戮的态度上,作品一改勇士牺牲的悲壮,而是用戏谑的口吻调侃着自然界弱肉强食的规律。海明威在文章中写到“你杀死它是为了自尊心,因为你是个渔夫[7]”,将生活的本质裸露开来,让读者看到浮光掠影下的人生就其根本还是为了生存, “我杀死它是为了自卫[8]”。最本质的事物我们越是抵制去了解,因为这会摧毁我们对生活对梦想的美好憧憬。海明威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对待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战场上没有怜悯和同情,只有武器装备更胜一筹的一方,才能为生存加码,物质享受在生死的边缘只是装饰甚至是负担。这样赤裸的真实,才是人性的本能反应。海明威以老人的口吻将这种生死观平静地说来,是大风大浪后的坦然,更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学习的平淡钝感力。“世界是一场残酷的生存游戏,要加强自我生存能力,钝感力必不可少[9]”。经历了与马林大鱼斗智斗勇,老人抱着“带前半条回去,我总该有点运气”的想法开始返航,但是难逃鲨鱼的围追堵截,将整只马林鱼的肉全部撕扯干净,只剩累累白骨。返航的路“很轻松,没什么念头,也没什么感觉[10]”,此刻除了掌握好回家的船舵的方向,老人静静地什么都不去想,超然物外,只感受到没有了负荷的小船是行驶得如此悠扬轻松。相比于老人自己伤感地在船上自怨自艾,这样钝感化的结局更让人舒心。在复杂的社会,树欲静而风不止,独善其身却往往身不由己,培养一定的钝感力,对事情不要大喜大悲过于激进,太刚烈太敏感对使身心健康埋下压力的种子,最终突破表皮的那一天,人会受到极大地挫伤,淤积的负能量也会在一瞬间爆发,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内心中潜藏钝感力,是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关键。
第四,“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 人能够被毁灭, 但是不能够被打败[11]”。在老人与鲨鱼的最终对抗中,坦白地说,老人是失败者,他没有安全地保护自己的战利品。但是,与其说老人有失败的沮丧,不如说作品有面对现实的坦诚和真实。中国历来崇尚大团圆的结局,但是世事难料,不能要求所有的事情都像所想的那样发展,逆境潜藏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这时候就需要一种柔和的心态,及时更改自己的观念,以适应情景的变化而做出最优的选择。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既表现了人类的自大和狂妄,却也不得不在最后承认自己的卑微和无助[12]。在最后的结局,作者将制服马林鱼的快感和败于鲨鱼的失落情愫融合,使老人圣地亚哥带着经鲨鱼饕餮盛宴后马林鱼的残骸悻悻地回到住所,这是一种面对残酷生活的无奈,也是直面挫折的钝感力精神。不存在没有逆境的生活,在残酷的命运中, 我们要学会用钝感力精神以柔克刚,坦然面对生活境遇,并做出最适合的选择。
整个《老人与海》的故事,老人的境况在变换的场景中逐渐恶化,但是外界的“压力”和老人所表现出来的“优雅”形成对比,使钝感力的风度在字句间渗入读者的内心,去洗刷浮躁的心灵。困难总会是生活里棱角分明的阻碍,逃避只能让自己被动地顾影自怜,学习圣地亚哥的坚韧和钝感,在平和中感受“我”与外界博弈的盛宴[13]不失为一种独具匠心的生活方式。面对生活中的不满和无奈,适用较为木讷的态度去化解,降低对外界的敏感度,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外衣。
参考文献:
[1] [2] [9]渡边淳一.钝感力[M].海南:南海出版社,2013
[3] [4] [5] [6] [7][8] [10] [11]欧内斯特·海明威 .老人与海[M].上海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12] 张军 .一场没有胜负的战斗——海明威《老人与海》新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7(3)
[13] 薛世昌.人的风度、人的命运与人的救赎——海明威《老人与海》主题新论[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