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发表网专注于论文发表、期刊投稿和创作修改指导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客服热线:13667964575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艺术论文

儿童书籍设计中的互动性研究—以《大手牵小手》为例

摘要:儿童时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书籍作为开发儿童智力的重要工具,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长重视。本文以《大手牵小手为例》开展对儿童书籍的互动性的研究,并从中得出设计儿童书籍时充分考虑互动性的重要意义和相关启示。儿童书籍的设计需要同时具备互动、审美等多个要素,本文对儿童书籍设计互动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儿童;书籍;互动性
1.起源与发展
布艺儿童书籍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经过100多年的演变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儿童教育专家开始关注布艺儿童书籍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布艺儿童书籍具有使用上的安全性和效果上的多样性,许多欧美的出版企业都锁定了布艺儿童书记的良好发展前景,融合了许多儿童教育、心理、社会、行为、艺术、保健方面的学者,共同开发,使布艺图书开始成为儿童早期教育的载体并与玩具设计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我国在儿童布艺书籍方面起步较晚,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布艺儿童书籍在我国逐步兴起,也涌现出了一批质量很高的作品。可以说,儿童布艺书籍在我国正处在方兴未艾的发展时期。
2.设计理念
时代发展到今天布艺儿童书籍的设计理念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儿童布艺书籍设计更加注重材料和色彩等方式的综合运用。希望通过让儿童触摸不同材质的物体产生感官体验,这有利于激发儿童对外部世界认知的主动性,进而达到加快智力发育的效果。用绚丽的颜色刺激视觉体验、用动听的声音刺激听觉体验、用不同材质刺激触觉体验,这是现代儿童布书设计的核心理念。儿童早教理论认为:“儿童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学习必须要有充分的兴趣,只有充分利用儿童的行为和思维特点,激发兴趣,有效引导才能达到教育目的。”这种观念已经充分体现在现代儿童布艺书籍设计上。从国内国际儿童布艺书籍的发展情况看,集教育性、娱乐性、互动性、启发性于一体是一本好书的必备因素。在材料应用方面也体现出了安全、柔软、可洗等特征。
3.表现形式
对于儿童而言互动性的表现形式多样。其中,视觉体验是最直接的方式。视觉上的互动是指,通过设定视觉情境,引导儿童“看见”并感受未知世界,进而提高对未知事物的认知水平,达到早教目的。视觉上的互动可以直接带给儿童全新的体验,是互动性的一种非常重要表现形式。在“看得见”的同时“摸得到”也是互动性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通过触觉体验,引起儿童的思考,进而间接实现对未知事物的领悟和认知,这种表现形式突出了儿童在认知过程中的的主体地位,因此更利于加快儿童的智商和情商协调发展。除此之外,让儿童“闻得到”“听得到”等方式,都是互动性的重要的重要表现形式。如在《大手牵小手》些列图书中“是谁把太阳叫醒的”一篇中通过绚丽的图画让儿童以“看得到”,的形式进行互动,体验生活之美;通过描写公鸡打鸣设置情境让儿童仿佛情境之中,形成了情境互动,最终达到心灵了上的互动效果。正因为这种互动性的设计其蕴含的教育目的很好的被儿童所接收,提高了认知的水平和能力。通过诙谐幽默的图片语言向儿童深入浅出的介绍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的科学知识,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好的激发了儿童对自然科学的向往和热爱,这就是互动性的作用。同时,也间接的传达了如何评判和认识以及发挥自我价值的方法。
4.设计作用
儿童的智力发育水平有限,因袭在早教形式上必须更加注意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目前,儿童书籍在早教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以近期热销《大手牵小手》为例,在《是谁把太阳叫醒的》一册中,通过优美的画面,感人的故事,讲述了一只“小公鸡”的成长历程,其教育宗旨是希望儿童能够明白“责任”的重要性。对于儿童而言“责任”是深奥的,通过儿童书籍能够用符合儿童的思考和教育方式加以引导,教育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言传身教”。《假如兔子和狐狸互道晚安》是通过设计的一个矛盾情境,展现了小兔子被吃的恐惧和智取巧胜的开心。《假如兔子和狐狸互道晚安》的图画画风独具一格,构思新奇的故事具有诙谐性,生动的语言便于朗读,很好的切合儿童的心理,对话的设置有助于家长和孩子的互动,通过心理互动表达了很可贵的“宽恕”主题。《袋熊日记》中的主人公是澳洲独有的动物袋熊,这个形象的设计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可以激发儿童对动物世界的探索欲望。袋熊行动可笑样子可爱,它最喜欢的事情是挖洞、吃东西和睡觉,这符合儿童心中动物的可爱形象,很好的契合了互动性的要求.   
5.结论
  从上述中可以看出,进行有关儿童书籍设计中的互动性研究有利于加强儿童早期教育,有利于转变现有的在其教育模式。特别是在涉及过程中体现互动性必传统的“说教性”和“灌输式”书籍更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创造意识和参与意识,能够有效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到位置设计构建的各种情境中,从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出发主动探索实践,发现未知领域知识,这也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进行儿童书籍互动性的研究是加强儿童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全社会的广泛期待。做好设计工作必须结合国内外经验,充分发挥色彩、材料、情景等多方面因素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简易.书籍的历史[M].山西:希望出版社,2008:2-4
[2]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6,86-88
[3]王旭玮.书籍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7
[4王红卫.书香[M].安徽:安徽出版社,2008:2-4
[5]凯瑟琳.费希尔.平面设计材料表现与特殊效果[M].上海:上海人民艺术出版社,2008
[6]黄志雄.营造儿童书籍感官体验的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08:9

上一篇:宋代山水画的“淡雅”之美下一篇:关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时间观的再认识

1对1专属服务

长按微信号yywh66666666  拷贝微信中粘贴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