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发表网专注于论文发表、期刊投稿和创作修改指导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客服热线:13667964575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艺术论文

关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时间观的再认识

摘要:《喧哗与骚动》小说文本从章节题名到人物意识流动无不展现了福克纳小说创作中独特的时间意识和时间哲学。小说中的人物被时间化,而时间则同时在人物的意识中主体化。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时间对位结构、小说主要人物的时间倾向、以及作者的时间观,力求对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时间观提出自己新的解读。
关键词:福克纳;时间;空间;时间呈现意象
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被认为是现代美国文学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因其文本中展现的独特的时间意识与时间呈现意象,一经出版便倍受评论家的关注。与传统小说记叙方式不同,《喧哗与骚动》中以潜意识的混乱的思维为主要线索,小说文本中的时间成为了不可预知的东西,主人公在现在与过去中跳跃,故事在主人公的跳跃中被结构、重组、再解构。对《喧哗与骚动》中时间观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欣赏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更加深入的了解福克纳的时间哲学。
一、时间对位结构
   除开附录部分,《喧哗与骚动》一共分为4大章,每章以具体时间作为标题,小说运用意识流的手法,通过四位主人公班吉在1928年4月7日、昆丁在1910年6月2日、杰生在 1928年4月6日以及迪尔西的在1928年4月8日的内心独白,以不同的角度和情感来讲述南方贵族之家康普生家族没落与衰败的故事。
属于班吉部分的1928年4月7日,正好是复活节前的星期六,在《圣经·新约》中基督在这一天从天界下来拯救亡灵,同时为儿童举行了命名仪式,人类在这天感受到基督带来的幸福与光明,但班吉的这一天却充满了不幸与哀伤,他混乱的意识回忆起自己改名的缘由,冷酷的母亲因为害怕白痴儿子玷污娘家的高贵姓氏而将他的名字由“毛莱”改为“班吉明”;唯一真心爱护他的姐姐也因故离他而去;属于昆丁部分的1910年6月2日,对应的是圣经神话中的濯足节,圣父耶和华在这一日告诫圣徒们要彼此相爱。但小说中,昆丁回忆起父亲将祖传的手表给他时,传达给他的虚无主义人生观,而这成为导致昆丁精神坍塌并最终自杀的原因之一;属于杰生部分的1928年4月6日,则与基督受难日相对应,基督用自己的死为人类赎罪,自己的灵魂去往地狱拯救亡者的灵魂,但是与基督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相反,小说中的杰生毫无人性并且阴险自私,基督受难日人们哀悼基督之死并自我忏悔更加衬托出杰生扭曲的人性;属于迪尔西部分的1928年4月8日,对应的是复活节。基督在这天死而复活,离开墓穴带领圣徒们升入天堂,墓穴中仅剩一条裹尸布。在小说中,迪尔西回忆起小昆丁的出走,人去屋空,小昆丁的房间只剩散落的几件衣物,基督的升天与小昆丁的出走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将四个不同时间设为四章的标题具有深意,用具体时间作为章节标题也暗示了“时间”在这部小说中的重要性,同时这四个具体的时间与《圣经·新约》中基督在人间最后几天的遭遇相呼应,从而产生互文性,以基督庄严圣洁的品性和无私奉献的一生来反衬康普生家族后代自私、缺爱、受伤、失败、互相憎恶的生活,将现代人的生活与基督的神话两相对比,更显示出康普生家族乃至现代人们在无爱的世界中挣扎生活的不幸现状。
二、小说人物的时间倾向
萨特曾评论福克纳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它指出《喧哗与骚动》的真正主题是时间,关于这一点通过细读小说文本,分析小说中的4位叙述者对时间的情感倾向便能够得到证实。三十三岁的白痴班吉其智力仅如三岁孩童,在他的认知世界中没有时间概念,一切都是混沌的,因此他凭借简单的感官印象感知外界事物,对过去、现在无法区分。在班吉的意识中,过去发生的事情的联想与当下真实发生的事情交错重叠,过去与现在的情形形成鲜明对应,例如在姐姐凯蒂尚未离开他时,他总是在凯蒂放学之时在门口迎接姐姐的归来,姐姐带给他的是温暖与关爱,但当他此刻再次做出这个动作时,却被误认为是对一个小女孩进行攻击,并被施以残忍的阉刑,在班吉混沌的意识中拥有关爱、暖意的过去世界与当下充满冷漠、恶意的当下世界相互重叠,更加凸显出班吉此刻的孤独与悲伤。
而故事中的昆丁则一直致力于抓住时间,他企图阻挡心理时间的流逝,疯狂地与时间为敌。从昆丁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将自我囚禁在“过去”中,过去的记忆控制着他所有的言行举止,他怀念过去的美好,过去的一切成为他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为了留住时光,他甚至企图通过毁坏父亲留给他的手表。昆丁对过往时光的留念以及他对时光流逝徒劳的反抗,表明了时间的不可抗争性,而他自己在绝望中最终选择自杀,借此终止自身时间的前进,锁住他留恋且骄傲的过去。杰生代表的则是对时间的另一种情感倾向,过去和未来对他而言都似乎不存在,他关注的只是当下,即“现在”,他将自己与过去及未来完全割裂开,即使是回忆往事,也是用现在时态来表示,对他来说现在的每分每秒都代表着可以攫取的金钱。
与前三者相较,唯有迪尔西没有将过去、现在、未来割裂开,而是将“现在”看作是时间流动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她对康普生家充满荣耀的过去感到骄傲,但并不沉湎其中;同样面对混乱的现实生活,她也并不逃避,而是竭尽所能将康普生家混乱的一切收拾的井井有条;同时她对未来也不畏惧,而是充满信心。对迪尔西而言,生存本生就饱含意义,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亦或是将来,对她而言都是充满意义的存在。四个主人公完全不同的时间观念推动了他们完全不同的人生走向。
三、福克纳的时间哲学
福克纳的时间观受到伯格森心理时间学说很深的影响,他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时间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钟表时间,而是一种流动的心理时间。他认为钟表时间展现的仅仅是机械的时间概念,并非人们感受到的真实的时间,对于人们来说,真实、纯粹的时间应该是心理时间,即人们深层意识中流动、绵延的自我,一种各个时刻互相渗透绵延的质量概念,正是基于这种时间观,福克纳才在作品中大量使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生动呈现主人公的深层意识。
白痴班吉因为智商原因没有时间意识,因此他成为了时间的俘虏,无法区分过去、现在,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福克纳对班吉的深切同情,但是对班吉的时间观,福克纳并不认同。昆丁因为对过去的留恋,自主割裂了时间,他的生活中没有当下仅有现在,他生活在回忆当中,并力图阻挡时间的前进,而这必然导致其生命的自我终结;与他相反,杰生只注重现在,过去与未来都被他抛弃,而这也导致了他人性的扭曲,对这两者的时间观,福克纳同样是不认同的。迪尔西朴实的时间观应当是福克纳自己时间观的代表,真正的人“既生活在现在,亦生活在过去和未来”,生命是流动的,一个个“过去”不断的被“现在”所代替,没有人能够是他独立的自己,他是他过去的总和。《喧哗与骚动》诠释的正是福克纳的这种时间观,时间是一种连续的统一体,现在、过去可以相互流入流出,现在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存在,而是过去与现在相互交织后在人的心理上所构成的。
总结
综上所述,《喧哗与骚动》最大的创新之处就在于时间是整部小说的主题,它体现出了福克纳对现代时间以及现代人生活的深刻理解,时间构成了人的实体或存在,有时间性是现代人的视界,在现代人的思维范畴中,“过去”和“未来”存在于人自我意识的“现在”时刻,而“过去”和“现在”对人的心理、道德、行为等多个方面都产生各种复杂和难以预测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福克纳:《骚动与喧哗》[M],李万俊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
[2] 张利萍:《谈<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1).
[3] 余顺民:《不可割裂的时间与不可背叛的传统——试析<喧哗与骚动>中人物的时间意识》[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1).
[4] 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上一篇:儿童书籍设计中的互动性研究—以《大手牵小手》为例下一篇:返回列表

1对1专属服务

长按微信号yywh66666666  拷贝微信中粘贴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