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发表网专注于论文发表、期刊投稿和创作修改指导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客服热线:13667964575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整体现状分析出发,分析劳动教育评价的必要性,指出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存在的现实困境,并探索性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评价机制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整体现状
(一)劳动教育课程独立性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主要有独立型和嵌入型。独立型指的是专门开设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必修课程,如大学生劳动教育、劳动教育通论等课程;嵌入型指的是以专业课、实践课、思想政治课为载体,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的课程,如实习实训、大学生三下乡等。各高校均开展了有关劳动教育课程,但在课程设置上独立型的劳动教育课偏少,嵌入型的居多。
(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实践性育人不足
目前,大多数高校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种劳动形式均有涉及,但主要是日常生活劳动,多以校园清洁、志愿活动等形式,如以“劳动周”的形式在全校范围内打扫卫生,开展劳动文化活动。而到企业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类劳动教育活动的较少,缺乏真实环境下实践类的培训。
(三)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只有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才能转变他们对劳动教育的观念及态度。如何让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劳动成就感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爱岗敬业、踏实肯干的劳动品格与精神,需要高职院校对现有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上进行科学地评价。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困境
(一)学校的重视不足
关于劳动教育各项具体目标验收标准尚处于制定阶段,各地考核标准也尚未落细落实,导致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评价重视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劳动教育价值认识不够。劳动教育本身不仅停留在劳动层面,高职院校需挖掘其深度的劳动育人的价值内涵,因此,对课程的设计不能仅停留在完成上级政策规定的“量”。很多学校因忽视了对劳动教育本质的思考,缺少将劳动教育与学校专业特色相结合,创新性开发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导致在劳动教育目标制定上出现空洞化、同质化现象,劳动教育徒有“形”缺乏“魂”。
二是学校缺少系统化的评价体系。据调研,多数学校劳动教育尚未制定系统的培养方案,往往通过简单的“拼接”“嵌入”的形式开展,缺少系统规划和有效衔接。少数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基本未设立专门的劳动教育学科,劳动教育的方式一般采取劳动周的形式打扫校园卫生,或是以某次主体活动、实习实训为载体实施劳动教育,缺乏科学且连续的劳动教育。导致劳动教育评价的方式也呈现“割裂”状态,没有形成系统性、连续性的评价体系。
三是学生缺乏对劳动教育评价的重视。尽管劳动教育的成绩纳入学生培养方案,影响毕业及评奖,但影响程度很低。因此,学生对劳动教育感觉“淡漠”,无法认识到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以及与所学专业、未来就业之间的联系。如果只依靠某次实习实训为载体进行劳动教育,可能效果短暂,难以实现劳动品格、劳动精神等培育目标。
(二)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
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进而引起评价方式的不合理不科学,体现在技术与价值的二元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劳动教育评价方式的管理功能一定程度僭越了育人导向。目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方式单一,呈现管理主义倾向,以学生出勤率、课堂表现等指标计算成绩,或者直接以某专业技能竞赛的获奖等级来折算成绩,缺少对课程实践后的育人反思等关键环节的考察。 
二是劳动教育评价主体单一。目前,许多学校劳动教育课一般具有周期短、内容简单的特点。因此,对劳动评价主体常常采用教师“双肩挑”的形式,很少会配备专门的教研团队,评价主体通常是任课教师或学生工作部门,学生、社会、家长基本未参与评分,评价结果重视对劳动结果的呈现、劳动技能的掌握,导致劳动教育的评价结论失真。
三是劳动教育评价方式简单。多以量化方式对劳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等显性指标进行考核,反而对于重要的隐性指标如劳动认识、劳动精神等,弱化了对其质性的评价,且质性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尚有待加强。很少学校立足于本校专业设置、学生情况、地理位置等因素来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评价标准笼统,评价指标体系单一,难以体现学校劳动教育的特色成绩。同时,因忽视过程性评价与真切的劳动体验的重要性,缺乏对学生劳动教育情况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记录,很难客观真实地了解学生劳动教育的具体情况以及劳动素养的培育情况。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构建
新时代,传统简单的劳动教育评价方式所产生的劳动教育效果亟待提升,质量和效益兼顾的评价方式成为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因此,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强化对过程的评价,优化结果评价方式,探索建立综合评价方式。具体而言,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的构建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劳促全”的评价理念
劳动教育成效影响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观以及劳动技能水平。 “以劳促全”的评价理念核心要意在于,以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通过实践体验深化劳动认识,实现价值观念转变,进而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应转变评价理念,以人为本,从传统的重知识轻实践转向对学生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
(二)多主体考核
一般而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评价主体包括以下几类:劳动教育课专任教师、专业课教师、团委、学生处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各年级各专业差异明显,难以仅通过某一主体从某一角度对课程进行有效的评价。为避免单一主体考核带来的评价结果失真,笔者建议可以由辅导员统筹各方主体的考核结果,依权重形成最终结果,将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录入学生档案。
(三)多维度测量
劳动教育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而劳动素养有多维度,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以及劳动习惯和品质,而它的评价维度也是由多因素构成,如劳动观念中包含热爱劳动,不怕苦累脏,自觉主动地参加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爱护公共财物,养成生活自理的良好习惯等子因素;劳动能力中有自我服务劳动的基本技能,有料理家务的一般技能,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具有社会公益劳动的基本技能等;劳动精神包括劳动奉献、劳动品质以及通过劳动获得幸福的感受等。
(四)多途径评价
传统的评价路径通常以学校为主导,教师打分结果为依据,导致学生为拿到理想的分数而表现。这种表里不一的教育成效与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相悖的。因此,需开展多途径的评价方式,不断提高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具体来说,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信息化优势,搭建劳动教育监测平台,通过对参与者和实施者多方数据进行采集,综合社会环境因素,对劳动教育实行全过程监督和评价;可以根据校情学情,建立评价模型,通过调整模型中的指标,提高评价结果的有效性等。
参考文献
[1]郑森.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构建中国式教育评价体系[J].新西部,2022(10):33-34.
[2]张志坚.高职学生劳动教育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探析——以山西省3所高职院校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7(01):103-108.
[3]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Z].2020-7-9.
[4]龚春燕,廖辉,梅永鲜.新时代中小学劳动素养评价的历史逻辑与体系构建[J].劳动教育评论,2020(02):42-54.

上一篇:温故知新—复习课中的新与旧,难与易,深与浅下一篇:返回列表

1对1专属服务

长按微信号yywh66666666  拷贝微信中粘贴添加好友